常识 | 响堂山石窟 |
释义 | 响堂山石窟著名石窟。在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因洞内拂袖即能发生锣鼓之声而得名。分南北两窟。南响堂在西纸坊鼓山南麓;北响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两地相距约15公里。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修。南北响堂共有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三千四百余尊。石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建国前破坏严重,佛像大都失去头部。响堂山石窟我国古代石窟雕刻艺术代表作之一,指位于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造像石窟群体,因在洞内拂袖搅动空气即能发出类似锣鼓声而得名。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开始开凿,直至明代仍有营建。分南北两部分,共存石窟十六座,雕像三千四百多尊。南窟位于响堂山南麓,依山开凿,分上下两层,各有五窟,其中的千佛洞有雕像一千零二十八尊;北窟位于山腰峭壁上,分南北中三组,共九洞,以北齐时开凿的刻经洞、大佛洞、释迦洞为中心,其中中组在石窟上雕两层楼檐,形似楼阁,刻经洞内外壁上遍刻经文,旁有石碑,记载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写经过程,大字隶书。除石窟雕像、碑刻外,响堂山石窟还有石幢和砖塔、寺庙、楼宇等附属建筑物,琳琅满目,展现我国古代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的灿烂多姿。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