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
我国古代石窟雕刻艺术代表作之一,指位于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造像石窟群体,因在洞内拂袖搅动空气即能发出类似锣鼓声而得名。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开始开凿,直至明代仍有营建。分南北两部分,共存石窟十六座,雕像三千四百多尊。南窟位于响堂山南麓,依山开凿,分上下两层,各有五窟,其中的千佛洞有雕像一千零二十八尊;北窟位于山腰峭壁上,分南北中三组,共九洞,以北齐时开凿的刻经洞、大佛洞、释迦洞为中心,其中中组在石窟上雕两层楼檐,形似楼阁,刻经洞内外壁上遍刻经文,旁有石碑,记载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写经过程,大字隶书。除石窟雕像、碑刻外,响堂山石窟还有石幢和砖塔、寺庙、楼宇等附属建筑物,琳琅满目,展现我国古代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的灿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