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和籴
释义
和籴古代指官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及其他实物。始于北魏。《魏书·食货志》,孝明帝神龟、正光年间,“令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其后变和籴为强征。北魏末年,梁州之兵粮和籴,和籴者无不获厚利。东魏天平年间,且置和籴大使掌其事。唐贞观后,内地及西北边州皆已推行,往往抑价派购。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府库耗竭而军需、官用继增,积弊尤甚。贞元以降,朝廷虽屡诏于时价外加估,预付其值,但多不能实现。且常赊买欠负,不给分文,或以杂色缎匹支付搪塞,或虽给时价而官吏、豪富互相勾结,从中渔利,敲诈勒索,成为一种变相赋税。以至村闾之家,“所失过半”,“实不堪命”。白居易《论和籴状》痛陈其弊,称:“凡曰和籴,则官出钱,人出谷,两和商量,然后交易”,实则配户督限,“蹙迫鞭挞,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民”。宋初,特指现金收籴,后则泛指各种形式的市籴。北宋末,则成为强制的敷配科索。南宋国用边饷,更加仰赖和籴。朝廷以定数责之州县,州县责之民户,强行抑配征购。所降籴本,层层克减,往往十不支一二,且以关子、会子或空名告身、度牒充折,成为民间的苛重负担。辽代沿边诸州设有和籴仓。金代和籴亦常有强行抑配之举,低价甚至不给价。宣宗南迁后,经费困难,和籴更重,以至民间弃业流亡者多。元代和籴项目除粮食外,还有草料。和籴粮食付给钱钞或盐引,用来供应上都、和林地区,以及备荒之用。每年所收粮食达数十万石。和籴草料主要在大都周围地区,每岁收草八百万束。

和籴 

官府出钱购买百姓的粮食,名义上是双方议价交易,称之为“和籴”。实际上往往是按户摊派,限期交粮。宪宗即位初年,有司认为今年粮食丰收,请在京畿(长安附近各县)之内和籴,得到准许,于是府、县官吏便按户摊派,限期交粮,如果逾期不交,便进行鞭挞,催逼之急,甚至赋税,人民不胜其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