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周瑜 |
释义 | 周瑜(175—210)东汉末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公瑾。少与孙策友善,将兵佐策平江东,授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策欲取荆州,以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策卒,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七年(202),曹操下书责权送质子,众人犹豫,因上言拒之,权母吴夫人赞其议,遂定。十一年,攻下麻、保二屯(在今湖北嘉鱼),俘获山民万余口。十三年为前部大督,时操率军南下,力驳迎降之议,以为操北土未安,水战非其所长,且军士不习水土,必可破之。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操军于赤壁(参见“赤壁之战”)。又进军南郡,击败魏将曹仁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次年迫使曹仁自江陵(今湖北荆州)撤军。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镇江陵。操曾密遣蒋干说降,干还白操,称其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离间。拟进取蜀,旋病卒于巴丘。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 175—210东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出身士族,有姿貌,精于音乐,虽酒后听乐,如有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少与孙策为友,孙策经略江东时,他领兵归之。孙策大喜,说:“吾得卿,谐也。”后助策创立孙氏政权,任建威中郎将。周瑜当时二十四岁,吴中皆呼“周郎”。孙策欲取荆州,任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当时有桥公二女,皆有倾国之色,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周瑜屡立战功,颇受倚重。 孙策死后,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孙权以兄待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占领荆州,刘琮举众投降,曹操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试图南下,一举消灭东吴。吴国将士闻之皆惊。周瑜与鲁肃坚决主战,他们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一是北土未安,操有内忧;二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外患;三是曹军舍鞍马、仗舟楫,非中原将士之所长;四是时值天寒,马无草料,中原士兵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四点,用兵之患,而操冒然行事。周瑜请得精兵三万,进住夏口,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巩固了孙氏政权。很快又击败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不久病卒。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权对周瑜怀念不已,周瑜死后,他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来孙权称帝后,又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孙权对周瑜“以兄奉之”而周瑜对当时当为将军的孙权“独先尽敬”“执臣礼。”他性度恢廓,为人谦让,主张“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思,言听计从,祸福共之。”(《江表传》)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