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周予同
释义 周予同(1898—1981)现代史学家。原名毓懋,学名豫桐、蘧。字予同。浙江瑞安人。1916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任厦门大学教员、商务印书馆编辑、《教育杂志》主编。1932年后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并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早年研究教育学,后专治经学史。突破传统经学的学派偏见,将经学研究纳入史学领域。认为历代经学家的一切分歧与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经典及孔子的见解完全相异,故归纳经学为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及宋学三派。认为今文学“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宋学“偏重于‘心性理气’,其特色为玄想的,而其流弊为空疏”(《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认为清末今文经学客观上“使孔子的地位与经典的尊严发生动摇”,导致了史学的独立。肯定清末今文经学的价值,以为其“在消极方面,能发扬怀疑的精神;在积极方面,能鼓励创造的勇气。就实际的结果说,在消极方面,使孔子与先秦诸子平列;在积极方面,使中国学术,于考证学、理学之外另辟一新境地”(《经今古文学》)。其论著考订周密,史料翔实。有《经今古文学》、《群经概论》及《经学历史》注释等,多收入《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改名为《周予同经学史论》)。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