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何香凝 | |||||||||||||||||||||||||||||||||||||||||||||||||||||||||||||||||||||||||||||||||||||||||||||
释义 | 何香凝1879—1972;女广东南海(今广州)人,生于香港。 何香凝女,1879—1972何香凝 著名政治活动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出生于香港。廖仲恺夫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192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继续担任妇女部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毅然辞去国民党政府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活动。不久,回广州创办仲恺工农学校。1929年赴欧,到英国、法国居住。1931年12月回国。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37年春,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同年6月,与宋庆龄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爱国民主人士。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同宋庆龄等联名通电,斥责蒋介石破坏团结抗日的罪行。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工诗、画,尤擅长画虎和松、梅。诗、画多署名“双清楼主”。遗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何香凝
何香凝
何香凝1879——1972原名諫,又名瑞諫,女,廣東南海人,1879年 (清光绪五年) 生於香港。1897年10月,與廖仲愷在香港結婚。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3年初,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旋轉入女子師範學校預科。1905年7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再次考入目白女子大學,攻讀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在高等科學習繪畫。1910年畢業,並於黄花崗之役前夕回香港。辛亥革命後去廣州,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出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参加孫中山領導的反袁護法運動。1921年夏,與宋慶齡在廣州發動婦女组織出征軍人慰劳團,任總幹事。1922年陳炯明叛變,軟禁廖仲愷,她設法营救脱險。1924年國民黨改组,支持孫中山三大革命政策,改组國民黨,被进爲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1925年孫中山臨终口授遺嘱,是當時在場的證明人之一; 同年8月,伴同廖仲愷参加国民黨中央常務會議,在中央黨部門前遭到暴徒狙擊,廖當場遇難,10月發動组成援助海豐農民自衛軍籌備會,創辦軍人家屬婦女救護員傳習所;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二届一中全會,推爲代理中央黨部婦女部部長; 同年秋,参加國民革命軍北伐,與蔡暢、鄧穎超在廣東領導婦女運動,舉辦婦女運動講習所,11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27年四一二政變,辭去國民政府的一切職務,進行反蔣活動。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届四中全會仍推爲國民政府委員。1929年去英國倫敦,後留居法國巴黎郊區的里拉頓島,作畫自娱。1931年12月回國,被選爲國民黨第四届中央執行委員。1937年春,參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任理事。抗日戰争時期,從事抗日民主運動。1946年秋,在廣州成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8年1月,與李濟琛等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監事。1949年4月,由香港赴北平; 6月参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3歲。著有《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何香凝詩畫集》等。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