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顔惠慶 |
释义 | 顔惠慶1877——1950字駿人,上海人,1877年 (清光緒三年) 生。畢業於上海同文館。1895年秋,與胞弟顏德慶赴美國,入維金尼亞州聖公會中學。兩年後,升入維金尼亞州大學,1899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 同年夏返國,任上海聖約翰書院教員,兼商務印書館編輯,及《南方報》英文編輯。1906年10月,應清廷第一次歐美留學生考試,授譯科進士。1907年冬,隨伍廷芳出使美國、墨西哥等國,任二等參贊。公暇入華盛頓大學,從施柯脱博士習國際法。1909年返國,任外務部主事。次年夏,參加留學生殿試,授檢討,升任外務部參議。尋兼游美學務處總辦,管理考送留美學生及籌設清華學堂事務。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凱出任清廷内閣總理大臣,任外務部左丞。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次長。1913年1月,任駐德國公使; 2月兼駐丹麥國公使。1916年4月,兼駐瑞典國公使。1917年3月,中德絕交,移駐哥本哈根。1919年夏,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顧問; 次年8月,任外交部總長,任内設立參加華盛頓會議籌備處,自任主席。1921年12月,内閣改組,暫兼代國務總理,連任外交部總長。1922年1月,兼代國務總理; 4月免兼代國務總理; 6月任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 7月辭職; 秋任財政整理委員會委員長。1924年1月,任農商部總長; 9月任國務總理兼内務總長; 10月辭國務總理職。1925年10月,關税會議開幕,充任中國出席代表。1926年3月,任外交部總長; 同月辭職; 5月復任國務總理並攝行總統職務,旋又兼任外交總長; 6月辭國務總理職。後退居天津,從事社會公益。九一八事變後,赴南京出席外交會議,被任爲對日特種委員會委員。1931年11月,任駐美國公使。次年元月,奉命出席國聯行政院會議; 同年9月,被派任國際軍縮會議中國首席代表。1933年1月,任駐蘇聯大使。1936年夏,辭職返國,專辦慈善文化事業,歷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洋義振會會長,防癆協會會長,振濟會委員,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主席,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主席,燕京、南開、協和、聖約翰大學董事會董事,中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北京政治學會會長,天津大陸銀行董事長,天津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太平洋國際問題研究會副會長等職。1938年6月,任第一届国民参政會參政員。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任國際委員會主席,主持上海難民傷兵救濟事宜。1939年夏,再度赴美,出席太平洋學會。1940年4月,任行政院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 12月任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参政員。1947年10月,任國民政府委員。1948年行憲後,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2月,任上海各界代表赴北平商談南北通郵通航事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1950年在上海病逝。終年73歲。著有《英華標準雙解大辭典》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