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吴康 |
释义 | 吴康(1897—1976)现代哲学家。字敬轩。广东平远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注重研究康德和柏格森的哲学。归国后,长期担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先后任该校文科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中国哲学会会长。其研究与著述兼及外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早期著作中,认为哲学分类应包括知识论(方法论与逻辑学)、宇宙论(形而上学、本体论)、价值论(美学、伦理学)三部分,晚年著作则在分类中加上了社会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主张心物一元论与心物合一论,并以进化论结合目的论与机械论。在知识论上,主张主观与客观的联结。在人生哲学上,主张结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调和感情道德与反省道德。其社会哲学则包含了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研究。认为哲学的未来将与科学相结合,最后达到知、情、意三者的结合,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在中国哲学研究上,研究了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各哲学流派,并与外国哲学相比较,认为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天人合一(天道与人事相应)和理实同体(理论与实践相盈);天人合一则道德玄同,理实同体则知行并进,前者极于穷神知化,后者极于内圣外王。提出西方哲学已趋向于东方哲学的观点,认为现代思想的趋势是从自然与知识转向人生与社会,孔孟的人文主义与人道思想已成为应该加以发挥的精华。晚年批评西方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主义太陷于个人主义与个人自由,对现实生活太关注于忧苦不安,因而趋于虚无主义。主要著作有《哲学大纲》、《西洋古代哲学史》、《康德哲学》、《柏格森哲学》、《孔孟荀哲学》、《老子哲学》、《庄子哲学》、《宋明理学》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