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司马攸 |
释义 | 司马攸(248—283)晋宗室。字大猷,又作文猷,小字桃符。司马昭次子。爱经籍,善尺牍,才望出兄炎右。司马师无子,立为嗣,袭封舞阳侯。历散骑常侍、步兵校尉,迁卫将军。炎即帝位,封齐王。时晋朝初创,使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迁骠骑将军,开府。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咸宁二年(276)为司空。武帝晚年,诸子并弱,朝臣内外,多属意之。中书监荀勗、侍中冯![]() 司马攸 248—283字大猷,小名桃符,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魏大将军司马昭之子。因昭兄司马师无子,让他为嗣。位至卫将军。才能和声望高于兄长司马炎。昭曾欲以他承嗣晋王位,因裴秀等为炎游说,故攸不得立。炎称帝,封他为齐王,统领朝中军队,镇抚朝廷内外。参议朝政,所言甚有见地。晋初,武帝令各藩王可在封国内自选长史,攸三次上疏,认为东吴未平,国内尚不安定,不宜给藩国下放选官之权。当时诸藩王家人的衣食费用尽由国家负担,他却主动提出自己家人费用在自己封国中解决,以减轻朝廷负担。主张重农,优选地方长官,使尽心于农,解决灾荒之年所引起的饥馁。咸宁二年(276)代贾充为司空。因武帝长子衷痴呆,其他诸子幼小,朝野多期望攸继承皇位。攸任职京城,久不在封国。中书监荀勖、侍中冯沈与他不和,遂向武帝进谗言。武帝亦恐攸声望高,不利于太子继位,强令他回封国。攸忧愤成疾,吐血而死。冯沈说:“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晋书·齐王攸传》)。武帝闻之欣然。后人评论说:齐王“道光雅俗,望重台衡,百辟具瞻(百官敬仰),万方属意。既而地疑致逼,文雅见疵,(冯)沈、(荀)勖陈蔓草之邪谋,武皇深翼子之滞爱。……终于愤恚,惜哉!”倘若继武帝之位者是他而不是太子衷,西晋或可避免那样快就覆亡的命运,“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晋书·齐王攸等传论》)。这种评价虽然过高,但从稳定和发展国家而言,作为皇位继承人选,他远比司马衷合适。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