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嵇康
释义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家世儒学,学不师授。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性好养生服食之道。著《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然志趣非常,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遭杀害,时年四十。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嵇康(225—264或224—263)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与阮籍、山涛、向秀等作“竹林之游”,世称“竹林七贤”。原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至谯国铚(今安徽濉溪西南),改姓嵇,字叔夜。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与曹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阮籍齐名。因刚肠疾恶,不堪流俗,“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十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满司马氏集团执政。在太学活动中抨击时政,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为司马昭所杀。将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在自然观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箴》),认为宇宙间充满了浩浩无边的元气,人和万物都是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的结合和作用而衍生的。在心物关系上,主张“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肯定声音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然之物”。并认为声音和人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关的,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否认二者之间的任何联系,混淆了作为自然状态的声音和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之间的界限。善辩论,精名理,在名实关系上主张“因事与名,物有所号”(《声无哀乐论》),认为名是事物的标志,同一事物因为地域、风俗殊异而有不同的名号,名称是据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强调“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反对“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声无哀乐论》)。并反对“以周孔为关键”、“立六经以为准”的思想方法,强调只有摆脱“六经”的束缚,才能认识真实事物。在形神关系问题上,反对形神相离,主张“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认为形神相须才能维持人的生命。在政治伦理思想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不满儒家繁琐礼教,以为“六经”束缚人性,“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认为这样便可“玄化潜通,天人交泰”(《声无哀乐论》),“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达到一种无矛盾、无斗争的和谐社会。主张养生,“少私寡欲”,常修养性服食之道,就能祛病延年。反对寿夭命定论,但又相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和住宅有吉凶。其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其诗长于四言,风格清俊,托喻幽远。精通乐理,善鼓琴,曾作《琴赋》,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琴赋》),并以弹《广陵散》而著称于时。有《嵇康集》。后人辑本以鲁迅校《嵇康集》最为详备。
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祖先姓奚,居于会稽上虞,因避仇怨,迁家侄地,取“稽”字之上部加“山”为姓。一说铚地有嵇山,家于其侧,故以为姓。早年丧父,旷迈不群,天质自然,博览赅通。娶魏沛穆王曹林孙女(一说曹林之女)为妻。曾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友人山涛荐他出仕,他答书拒绝,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昭怒而恶之。后遭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所杀。临刑之际,索琴奏《广陵散》而终。性好老庄。尝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著论多以老庄为旨,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生论》、《明胆论》阐说其人生及哲学思想,文笔犀利。《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书信体文章的代表作,表现了他超世独立,不随流俗之人格。其文析理绵密,议论风发,文藻壮丽,寄意玄远。其诗属辞清峻,以四言为胜。虽体似风雅,而思绪清越,别具神韵。以《赠秀才入军诗》和《幽愤诗》为代表作。前者抒发兄弟相思之情,兼明隐逸之志。后者感念平生,诉说内心之愤懑。清人沈德潜评曰:“叔夜四言诗多俊语,不摹仿三百篇,允为晋人先声。”(《古诗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嵇中散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二一、《晋书》卷四九。

嵇康  233—262

字叔夜,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家世儒学,少有隽才”,为人旷达,任性而行,不追求名望。他“博洽多闻”,崇尚老庄,(《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嵇氏谱》)喜欢清谈,善于辩论,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在曹氏与司马氏两个集团的斗争中,嵇康竭力做到使人不见其喜愠之色,但仍然同司马氏集团发生了冲突。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可见钟会对嵇康又倾慕,又畏惧。一次,钟会同几位当时的贤士拜访嵇康,嵇康正和向秀在大树下打铁,依旧旁若无人,不予理睬。钟会起身离开,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钟会对他怀恨在心。

山涛(巨源)在依附司马氏后做了吏部尚书,在任期快满时,要推举嵇康自代,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其中说自己“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不但蔑视儒家的偶象,还推翻了司马昭图谋篡魏的理论根据。“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因而招致杀身之祸。

司马氏杀嵇康为他罗列的罪状是“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侯王,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魏氏春秋》)。嵇康在当时很有名望,听说他将行刑于市的消息,三千名大学生请以为师。就在刽子手杀害他之前,他还顾视日影,弹了一曲《广陵散》。

嵇康抨击名教反对玄学,提出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历史上有积极影响。他工散文,笔锋犀利,见解新颖。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善鼓琴,曾作《琴赋》。他弹的《广陵散》一曲,声调绝论。《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五卷,至宋代仅存十卷,凡诗一卷,文九卷。今存《嵇康集》刻本较多,在总集、类书、丛书和别集中有著录者七十三种,以鲁迅校本最精善。

相关词:
  • 司马昭杀害嵇康
  • 《嵇康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