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司马承祯 |
释义 | 司马承祯(647—735)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子微,又作子益,号道隐。家世官宦。二十一岁入道教,事潘师正,居嵩山(在今河南登封西北),为陶弘景之三传弟子。后遍游名山,隐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周圣历二年(699)、睿宗景云二年(711)、玄宗开元九年(721)和十五年,数次奉诏入京,为朝廷所重。玄宗令其居王屋山阳台观,又令其依蔡邕三体书,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号称“金剪刀书”。卒谥贞一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道教理论,以宣传“主静去欲”为宗旨,提出通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等修道阶段,达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其说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主静”说有一定影响。著有《天隐子》、《修真秘旨》、《坐忘论》、《道体论》等,均收入《道藏》。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温县)人。少好学,年二十一入道,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答云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当以“无为”为本。帝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公卿赠诗以送者百余人,常侍徐彦伯总而为之序,名曰《白云记》。玄宗开元九年(721)召入京,留于内殿,亲受法箓。十五年又召入宫,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特建阳台观以居之,并亲为之题额。善书篆、隶,迥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以三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其思想以老庄为本,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认为“神仙亦人”,人之禀赋即具有神仙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便可成仙。将修仙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又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要勤修三戒而无懈退,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其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观有一定影响。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为最著。著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十余种。 司马承祯(647—735)唐道士。字子微,号白云子,法号道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早年为道,从嵩山潘师正学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遍游名山,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后曾召至洛阳。景云二年(711)召入长安,还山时朝士赠诗者数百人,后编为《白云记》。玄宗时,尝两度被召入京。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代表人物。能诗文,与宋之问、沈佺期、李白、卢藏用等有交谊。著有《坐忘论》、《天隐子》。《全唐诗》存其诗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二、《新唐书》卷一九六。 司马承祯 647—735唐朝著名道士。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家陶弘景的三传弟子,初与潘师正(陶弘景二传弟子)在嵩山学方术,后隐居淅江天台山。他多次受召入宫,曾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的器重,于宫中讲道论法,并向唐玄宗传授符箓之术。后玄宗为召见之便,命他于王屋山,自选胜地,建坛室以居。于是他由原来隐居的天台上,移居王屋山阳台观。他与当时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交往广泛,颇有名气。他对传统的道教思想大力改革,提倡去欲主静的道教学说,革除炼丹服药以及神仙方术等弊习,吸收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和禅宗的见性成佛的学说,强调“修心”、“主静”。认为“静”是产生智慧的基础,“动”是产生邪恶的源头。引导人们修心养性,脱离一切尘俗,心里“不著一物”,以“自入虚无”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他主张清静无为,要“应物而不为物累”,即人在尘世而心入仙界,诱导人们脱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转向神秘的自我修养,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论。司马承祯著有《修真秘旨》、《坐忘论》、《天隐子》、《道体论》、《服气精义论》等。还曾受唐玄宗的旨意,用三种字体书写了《老子经》并进行了校勘。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