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三省
释义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之合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存,始于三国曹魏,当时尚书已成朝官,为政务机构;中书逐渐分局问政,却未转为朝官;门下虽渐染指政务,但仍以宫职居多。国事运转须经三省方能施行。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渐明朗。至隋,中书、门下由宫职转为朝官,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唐初,三省鼎足而立,三省长官尚书令(后为仆射)、中书令、侍中入政事堂共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高宗至玄宗前后,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章事取代,三省并重的状态遭到破坏,时而中书为重,时而门下为重;三省分权也发生变化,中书出令的权力被翰林学士院分割,门下封驳权分散到尚书、中书,尚书执行权亦转移其他官署。至五代,枢密使成为实际主持朝政之官,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北宋初,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及三司,宰相不由三省长官专任,三省事务则由它官主判,三省长官只作为高级官员升迁之寄禄官。元丰改制,重建三省,与枢密院共掌大政,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实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门下省审命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诏命,尚书省掌施行政令。元祐年间,令三省同取旨。南宋建炎三年(1129),复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仍与尚书省统称三省。
三省亦作“三省吾身”。儒家主张内省的一种修身功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即反省、省察。三,表示多次。程颐认为,“曾子之三省,忠信而已。”(《论语解》)指的是自我反省的内容。朱熹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集注》),肯定这种经常虚心自我检查精神。

三省 

官署名。北宋后期的中枢机构之一。“三省”,原为宋朝中央政府的三个机构,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的合称。宋初中枢机构为“中书”与“枢密院”,中枢政治体制为“二府”制。元丰年间改革官制,仿《唐六典》“厘中书为三省”,并有“三省体均,中书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复之,尚书省承而行之”的规定。于是,“三省”取代了“中书”地位,成为中枢机构之一,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议事的地方,中书都堂改为“三省都堂”,“中书所用印由“中书门下”改为“三省”。“三省分班奏事”。由此,出现了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次相)单独取旨,权力过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首相)不参与议政,以及效率降低,事多稽留等现象。元祐初年,又改“三省分班奏事”为“三省同班奏事,分省治事”。此制延续到北宋末年而未改。徽宗时,蔡京专权,以太师总领三省事,称“公相”,曾以“公相”印代“三省”印。南宋初,三省之政合于一,建炎三年(1129)以尚书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不置中书、门下侍郎,并合并中书、门下两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乾道八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删去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官称。至此,取代“中书”地位的“三省”不复存在。
相关词:
  • 三省六部制
  • 三省六部
  • 胡三省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