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艾思奇 | |||||||||||||||||||||||||||||||||||||||||||||||||||||||||||||||||||||||||||||||||||||||||||||
释义 |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人 艾思奇1910—1966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云南腾冲人。1927年留学日本,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有关社会科学。1928年,为反对日本血洗济南的“五三”惨案,和进步同学罢学回国,在云南为《云南民众日报》副刊撰写哲学短论。1934年到上海“申报流通图书馆”工作。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至1937年任上海《读书生活》杂志编辑。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哲学讲话》,1936年集辑成册出版,改名《大众哲学》,该书截至1948年共印行了三十三版,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起过启蒙作用。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3月在北京病逝。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述和宣传教育工作,著有《哲学与生活》、《实践与理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并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
艾思奇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筆名李崇基、崇奇,雲南騰衝人,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生。1925年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1928年赴日本。1930年考入福岡高等工業學校采礦專業,參加中共東京支部組織之社會主義學習小組。九一八事變後回國。1932年在上海泉漳中學任教,加入上海反帝大同盟。1933年參加社會科學家聯盟,任研究部部長。1934年由中共黨組織派往申報流通圖書館,與李公樸等創辦《讀書生活》雜誌。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讀書生活》被查封後,又與人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1937年創辦《認識》,任主編。抗日戰争爆發後赴延安,曾在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馬列學院任教。1939年任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1940年主編 《中國文化》。延安魯迅研究會成立,被選爲幹事會委員和編委。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1942年任延安《解放日報》副部長、編委會委員、副總編輯、總編。1945年被選爲中共“七大”代表。1947年曾一度調太行專區北方大學任教。1948年調往新創辦之馬列學院任教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並被聘爲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50年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7月任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財務委員。1955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哲學會副會長。被選爲第一、二、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中共八大代表。1966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年56歲。著有《大衆哲學》、《哲學與生活》、《實踐與理論》、《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綱要》等; 並主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