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发愤著书文论术语。人因遭遇不好而心生忧郁,愤而作文写书。语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此之前,屈原曾说过“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话,司马迁从身受宫刑坚持《史记》写作的经历出发,援引包括屈原在内的先圣著述为证,明确提出发愤著书。尽管其所举诸人的写作动因并非尽出怨愤,但他强调有感而发,身处逆境而以著述自强,是很有意义的。这一观点实际上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的教条,大力倡导写作扬善惩恶的现实作用,因此曾给历代正直之士或进步作家以巨大鼓舞。东汉桓谭所谓“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新论·求辅》),刘勰所谓“敬通雅好辞说,而坎 盛世”(《文心雕龙·才略》),以及韩愈“不平则鸣”论和欧阳修“穷者而后工”说,无不受其影响,得其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