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秦力山 | |||||||||||||||||||||
释义 | 秦力山1877,一作1878—190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秦力山1877—1906近代民主革命者。初名鼎彝,字力三,别名遯公、巩黄,原籍江苏,寄籍湖南长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曾师谭嗣同,参与南学会活动。督学徐仁铸重其才,遣赴日本留学,曾参加《清议报》笔政,文名渐显。光绪二十六年回国,旋赴天津求见义和团大师兄,欲使其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不果,转赴汉口,参加唐才常发动的自立军起事。任大通发难之责,被推为安徽自立军前军统领。八月九日发动大通起义,败走日本。在日揭发康、梁扣发自立军款项,批评唐才常领导自立军以“勤王”相号召,名义不顺,并与梁启超决绝,往见孙中山,投身革命。1901年与戢元丞等创办《国民报》,为留日学界最早宣传革命的报纸。190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后至上海参与办《大陆报》。1905年加入同盟会,潜回湖南,策划起义,事泄,亡命香港,转赴仰光。1906年,客寓云南干崖土司刁安仁所,在少数民族中进行革命宣传,为刁安仁所杀(一说病死)。辛亥革命后,李根源率军逮捕刁安仁,寻秦力山尸不得,在腾越立祠,以兹纪念。著有《中华义学章程序》、《革命》、《蜡夙杂诗》等。 秦力山
秦力山
秦力山1877——1906名鼎彝,字力三,别名遁公、鞏黄,祖籍江蘇吴縣,後遷湖南長沙,1877年 (清光緒三年) 生。1897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譚嗣同學習,入南學會。末弱冠補縣學生。參加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流亡日本。1900年回國、曾赴天津與義和團聯繫。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被推爲安徽後軍統領。與林圭在安徽大通起事,失敗後去日本。1901年創辦《少年日報》。1902年與章太炎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被派回安徽,發動安慶起義,事泄去香港。1906年夏去仰光,客居雲南干崖土司刁安仁所,未幾病逝。年29歲。著有《說革命》等。 秦力山(1878—1906)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占籍善化(今湖南长沙)。名鼎彝,又名邮,以字行,号遯公、巩黄等,化名陈子力。谭嗣同、梁启超弟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诸生。维新时期入时务学堂,加入南学会。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大同学校。二十六年响应唐才常自立军,被推为安徽后军统领。败后赴新加坡,与康有为绝交,再赴日本东京。次年发起创办中国留日学生界首份革命刊物《国民报》,任总编辑。组织国民会、兴亚会,宣传反清革命。二十八年与章太炎等人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回国于上海参与编辑《大陆报》,又独创《少年中国报》。在长江中下游及广东运动会党,屡遭通缉。同盟会成立后,主安徽事。赴缅甸向华侨宣传革命。三十二年于云南干崖开办民族学堂,教育少数民族子弟,为同盟会在云南活动奠定基础。病逝并葬于干崖。著有《秦力山集》。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