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半两
释义
半两秦及汉初铸币。铜质。《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文曰“半两”,即十二铢,实际重量不一。高祖时民间私铸“荚钱”,高后二年(前186)政府所铸“八铢钱”,六年所铸“五分钱”,文帝五年(前175)所铸“四铢钱”等,皆称“半两钱”。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废之,改行五铢钱。

半两 

半两是秦和汉代初年的货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不同、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统一,改币制为两等:黄金为上等货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种说法)为单位,供给巨额款项的支付:例如帝王的赏赐、贵族之间馈赠等用项;以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等货币,继承统一前秦国的币制,文曰“半两”(重为十二铢),供日常交易使用。并禁止民间私自铸钱。秦汉时的一两,合现在的约十六克,半两约为八克。然而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之上,介乎二者之间的重量为十几克。其成色也很不一样。司马迁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曾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应是币制统一刚开始的现象,也说明当时货币制造技术还比较粗糙。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不仅对国家统一有利,也对人民生活有利,而且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形式也形成了以后历代封建王朝货币的定制。

汉代初年虽然承袭了秦代半两钱制度,但币制很乱。高祖刘邦时,对民间私自铸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致使所铸造的钱币既小且劣,有的则轻到一铢以下。因为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四片榆荚合成,故被称为“荚钱”(或榆荚钱)。由于货币减重,物资缺乏以及商人的囤积居奇,以致于货物价格猛烈上涨,一石米贵到一万钱。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