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三国志
释义
三国志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著。六十五卷。记三国时期六十年间史事。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志本独立,至北宋始合为一书,并改称《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主要依据官修的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私撰的魏鱼豢《魏略》。蜀国无史,为著者裒辑蜀国史事及蜀汉掌故成书。书中奉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而吴、蜀仅有“传”,但对人物评断较客观公正。文字简约,能写出人物个性。南朝宋裴松之曾为之作注,引书达一百五十六种(其中绝大部分今已不存),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清王仁俊有《三国志佚文》一卷。另外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潘眉《三国志考证》、梁章钜《三国志旁证》,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均对本书有补证。今常见本有汲古阁刊《十七史》本、武英殿聚珍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及1959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国志书名。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记魏、蜀、吴三国事迹,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纪传体,但只有纪、传,无表、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对蜀、吴之君称主。在陈寿之前,已有人撰成魏、吴二国史书,如鱼豢《魏略》、王沉《魏书》、韦曜《吴书》等,而综合三国史事为一编,则自陈寿始。本书取材谨严,文笔简净,记事比较真实,虽于魏、晋交替之际对司马氏有所回护,但就全书而论,不采传闻杂说,剪裁颇称用心。但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而不详,甚至遗漏。如魏国的屯田制度,在《魏志·武帝纪》及《任峻传》两处记载仅五十四字;著名哲学家王弼的事迹,附于《魏志·钟会传》,亦二十三字;而著名科学技术家马钧,则未著一字。然本书成于陈寿一人之手,叙事有法,虽有缺陷,仍不失为史学名著。有南朝宋裴松之注本。今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灵帝光和末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叙录一卷,后来叙录一卷阙失。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今名。该书在编撰上尊魏为正统,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史事;以蜀、吴两主史事传名,即《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以一部纪传体史书兼记同时存在的三个皇朝史,这是《三国志》在正史撰述中的创新。该书取材精审,考订认真,选择慎重,使《三国志》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因受门阀士族风气影响,史论多推崇“清流雅望”和宣扬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南朝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也称裴注。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有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