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勋官 |
释义 | ![]() 勋官官号。始见于南北朝,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官。阶爵之外,更为节级。北魏陆续设其官号,然皆杂乱,北周始制勋官十一等,自正九命至七命不等。隋因其制改命为品。南朝宋薛渊在元徽末,曾以勋官至辅国将军。隋文帝沿北周旧制,用赏勋劳。更增损而定为十一等: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自从一品至七品不等。唐武德七年(624)定为十二等: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自正二品上至从七品上。贞观十一年(637)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宋沿唐贞观定制,设勋官十二等。淳化二年(991)定不得用以赎罪。康定二年(1041)又规定不系品位,此后形同虚设,无实际作用。政和三年(1113)罢,惟存蕃官、蕃兵勋。金同唐宋之制,设十二等。元代改为十等。废云骑尉、武骑尉,并改品级为自正一品至从五品。除上柱国外,余止用于封赠。明制分为文勋、武勋。文勋十等: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尹,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从五品以上官员,再考称职乃授勋。武勋十二等,除第一等改为左、右柱国外,余同前制,自正一品至从六品。初文、武授勋俱属吏部,后武勋改兵部。清代废除勋官制。 勋官唐代用以赏赐功臣的名号。勋官之制,始于隋朝。唐因隋制,共十二级:(1)上柱国,视同正二品、(2)柱国,视同从二品、(3)上护军,视同正三品、(4)护军,视同从三品、(5)上轻车都尉,视同正四品、(6)轻车都尉,视同从四品、(7)上骑都尉,视同正五品、(8)骑都尉,视同从五品、(9)骁骑尉,视同正六品、(10)飞骑尉,视同从六品、(11)云骑尉,视同正七品、(12)武骑尉,视同从七品。按被授勋之官,其地位虽然尊崇,并无职事可做,故有散官之称。宋元二世,因袭此制。明代武职授勋,因用此名号,文官授勋,则另立名号。清代或部分沿用,大部废而不授。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