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势 |
释义 | 势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战国时期法家重势,以慎到为代表。《慎子·威德》:“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韩非也认为“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韩非子·功名》),并进一步提出“势者,胜众之资也”,“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韩非子·八经》),强调势与法结合,“抱法处势则治”,而“释势委法”,尧舜“不能治三家”(《韩非子·难势》)。还认为:“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有“自然之势”、“人之所得势”等(同上),丰富了势的内容。 势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述历史发展进程中带有必然性、规律性的基本趋势的概念。唐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史通·烦省》),认为社会发展的变化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唐思想家柳宗元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既非由“天”的意志决定,也非“圣人”的意志所能左右,而有其客观的必然趋势,故在《封建论》中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用以说明封建诸侯制度的形成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所造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关于“势”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他说:“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者,势之顺而已矣。”(《宋论》卷七)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表现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势”)中。指出秦始皇废封建而行郡县是“势之所趋”(《读通鉴论》卷一),他还用秦汉以后的历史事实来论证西周的封建制不可复行于后世,声称“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读通鉴论》卷二)。 势中国古代兵家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孙子兵法》有《兵势》(又称《势篇》),《孙膑兵法》有《势备》,均专论用兵之势,孙膑又特以“贵势”著称。势,本指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潜在力量,激之使发,则无可阻挡,存而不发,亦可形成明显的威慑。其“势”如系自然存在,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此为“自然之势”。如系社会存在,如君位、官位以及某种固有的趋向等,则称为“权势”、“威势”、“趋势”。不论是自然存在或社会存在,只要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就可为“顺势”、“因势”或“乘势”。《孟子》曾引齐人之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公孙丑》上)“智慧”为人之智力,“乘势”乃利用客观力量;“智慧”之不如“乘势”,正如使用一般农具(镃基)所做的努力,远不如“天时”所带来的效果。兵家之势,首先是利用客观既存之“势”。孙武称“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势》),孙膑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次则是通过主观的作为以“造势”,《孙子兵法》所言“分数”、“形名”、“奇正”、“虚实”诸多方略,其作用首先在于形成有利于我的态势。故《孙子兵法》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孙膑兵法》亦曰:“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势备》)正是在“任势”、“因势”、“造势”的多种运作中,古今兵家战将谱写出了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篇章。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