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洛学 |
释义 | 洛学理学的一派。北宋程颢、程颐创于洛阳,故名。代表人物还有谢良佐、杨时、游酢等。与王安石新学对立,与蜀学亦相攻讦,不推崇“濂学”,与关学联系较密。以儒学为宗,兼采佛道,以“理”为最高范畴,万物都是“理”的体现,并将“理”与命、性、心相联系,构造了以“天理”为中心的伦理体系,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主张通过“格物”,革除“私意”,以便回复“天理自然”。程颢早卒,程颐继续传播其学。颐卒,洛学始衰,弟子杨时等仍传其学。南宋朱熹继承其学说,创闽学。后由朱熹推崇,成为理学正宗。 洛学北宋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故名。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 洛学即明道学派和伊川学派,为宋代四大理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程颢和程颐,因二程为河南洛阳人故名。颢号明道,以之为代表的学派称明道学派。学说本于孟子,并吸收了庄子和禅宗的思想,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人心之力“仁”为“理”的体现,强调通过“诚敬”功夫而认识“仁”,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为后来的陆九渊、王守仁开启了心学之源。其主要人物有杨时、谢良佐、侯仲良、刘安礼等。颐号伊川,其学派因此而得名。其以为“理”是构成宇宙的根本所在,理主宰气,性与心为异名而同质,“在天为命,在物为理,在人为性,主身为心,其实一也。”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存“理”去“欲”,注重“居敬穷理”的修养方法。在对《周易》的阐释中,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法的观点。主要人物为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等。该派为北宋理学正宗,后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二程哲学大同小异,明道主德,伊川主知;明道的研究为直觉的、悟道的、演绎的;伊川的研究为经验的、归纳的。其二人为宋代学术中心人物,其学派在哲学史上亦占重要位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