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刘定逌(1720—1806)清学者。字叙臣,一字叔达,号灵溪。武鸣(今属广西)人。壮族。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生性耿介,不事谄谀,为权贵所排挤,辞归乡里,讲学授徒,先后主讲秀峰、宾阳、阳明、葛阳诸书院,被称广西“第一名流”。继承陆王心学“道在心中”、“人心即道”的思想,在《玩月》一诗中说:“缓步檐前月正圆,幽怀对比不成眠。涛思悟入无言妙,道在人心月在上。”在认识论方面受庄子和佛教的影响,提倡依靠冥想、本能、直觉来领悟“道”。认为“静坐乾坤大,闲中日月长。虚心观造化,物我一齐忘”(《偶得》)。做到“忘言”、“忘形”、“忘心”之后,才能领悟体会“真机”(“道”),就像“哑子得梦时,意中自明白。而口不能言,是谓真自得”(《自得吟四首》)。受孟子性善论影响,重视教育对完善人格的作用,认为即使是病入膏肓,也并非不可救药,只要引导他们读书穷理,经过学习修养的工夫,仍可使之向善。有《刘灵溪诗稿》、《四书讲义》、《读书六字诀》等,已散佚,仅存数十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