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張其昀 |
释义 | 張其昀1901——1985字曉峰,浙江鄞縣人,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生。1913年入鄞縣第四小學。1915年入鄞縣浙江省立第四中學。1919年7月,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1923年6月畢業。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编譯所编輯。1927年任中央大學地理學系講師,後升任教授。1935年6月,當選為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評議會聘任評議員。1936年夏,任杭州浙江大學史地學系教授兼系主任;8月任吴越史地研究會理事。1938年2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39年8月,任浙大史地研究所主任。1940年12月,任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並兼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專門委員,軍事委員會资源委員會專門委員,任中国科學社理事,中国地理學會总幹事兼总编辑,《國風》半月刊主编。1941年4月,与梅光迪等發起刊行《思想与時代》月刊; 11月派為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幹事。1942年7月,任第三届國民参政會參政員。1943年2月,选为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届中央幹事會幹事。1945年4月,任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日戰争勝利後,随浙大返杭,回任史地系主任、史地研究所主任,並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9月,選為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届中央幹事會幹事、常務幹事; 10月在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7月,任黨團合 後國民黨第六届中央執行委員; 同年任行憲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5月去臺灣。8月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组長; 9月任“革命實踐研究院”院務委員、講座兼教務组長; 同年兼“考試院”考試委員。1950年3月,改任国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創辦“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7月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 8月任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長,創辦“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同年任“中國地理學會”會長。1952年10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七届中央委員,並兼中央委員會秘書長。1953年任“中國科學協進會”理事。1954年2月,与胡適等發起成立“中國歷史學會”; 5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教育部”部長; 8月任“公務員高等考試典試委員長;10月任“故宫”、“中央”兩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1957年6月,任中央研究院第三届評議會評議員; 8月當選為聯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織“中國委員會”第二届委員。1958年秋,任陽明山国防研究院主任。1960年2月,任第一届“国民大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成員。1961年10月,任清史编纂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3月,創辦中國文化學院,任董事長。1963年11月,任國民黨第九届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1965年9月,任“中國文化學院”理事長; 同年任《中華大典》编印會主任委員。1966年2月,任國民大會臨時會主席團成員、特種審查委員會临時召集人; 7月美国聖若望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0月創立“中華學術院”自任院長。1967年11月,国民党第九届五中全會选為中央常務委員。1974年11月,国民黨第五届十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1976年11月,国民黨第十一全大會选為中央委員,十一届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1980年3月,任“總統府”資政。晚年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兼主席團主席。1985年8月2日病逝。終年84歲。著有《國際地理》 (英文)、《中國氣候與人文》、《中國地理學研究》、《中國東南部之海岸》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