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三不朽 |
释义 | 三不朽文论术语。指“立德”、“立功”与“立言”三者皆可永垂青史、万代不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所谓“言”,主要指言辞表现的德教与政教,但也与文学有关。以立言置于立德、立功之后,一方面表明先秦时代注重道德事功甚于文章、文学才能的正统观念,另一方面以立言也可不朽的观点,体现了时人对言辞及与之相关的文事价值的深切认识。后世论者常援以为论证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之理论依据,在不正面撼动道德、事功领先地位的前提下,对文学的本位意义和存在价值予以突出彰扬。 三不朽春秋穆叔(叔孙豹)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具有完善的道德;“立功”,建树社会的功业;“立言”,倡立正确的言论。三者虽有层次等第,但皆具“不朽”之价值。与之相反,“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从道德价值和社会长远效果上论述了“三不朽”,为后世大多数思想家所肯定。东汉末徐幹充分肯定人生“存道”、“立德”、“弘义”这三者的不朽意义,说:“夫形体固有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中论·夭寿》)认为人生的精神价值高于人的形体存在。近代魏源提出“立德”与“立功、立言、立节”相结合的“四不朽”的主张,认为:“无功、节、言之德,于世为不曜之星;无德之功、节、言,于身心为无原之雨。”(《默觚上·学篇九》)进一步发展了古代“三不朽”的思想。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