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永宁寺碑 |
释义 | 永宁寺碑明初在奴儿干都司修建的寺碑。永乐年间,太监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司地方时,在治所特林修建了永宁寺。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在寺旁立了石碑。上刻《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政府又重修永宁寺,再立石碑,上刻《重修永宁寺记》。两块碑文记述了明朝政府建置奴儿干都司和修建永宁寺的经过,并记载了明朝对奴儿干都司及对当地(包括库页岛)行使管辖权力的情况。碑文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直到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我国学者曹廷杰经过特林时,两块石碑依然存在,曹廷杰把碑文拓了下来,并在他所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记载了这一情况。 永宁寺碑明代碑刻。即《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到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多年间,明朝廷连续七次派太监亦失哈去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各地,宣示朝廷旨意,安抚各族人民。亦失哈于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1433),曾经两次在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修建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碑高五尺三寸六分,广二尺五寸,面刻汉文三十行,每行六十四字。背刻蒙古文、女真文各十五行,内容为汉文碑文的缩写。《重建永宁寺记》碑高六尺二寸,广三尺六寸七分,汉文三十行,行四十四字,记重建永宁寺事。二碑碑文收载《吉林通志》中,它是明初继承前代版图,设奴儿干都司,有效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地区的历史见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