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孙武 | ||||||||||||||||||
释义 | 孙武1879—1939湖北夏口(今汉口)人(一作武昌人) 孙武?—1970原为中共山西特委军委代理书记。约1931年间被捕后叛变投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被人民政府依法逮捕判刑。 孙武孙武 春秋末军事家。字长卿。或称孙武子、孙子。齐国田完后裔。据说由伍子胥引荐至吴。阖闾三年(前512年)被任为军师,与子胥定分兵扰楚之计,四年内三战三捷,夺取楚国四邑。阖闾八年,同子胥引兵奇袭楚国东北部,以三万人破楚军十二万,长驱攻陷郢都(今湖北荆州城北十里),北威齐、晋,南镇越人,显名诸侯。阖闾死后,继事其子夫差。曾研讨春秋以来的战争史,总结其间重要的军事斗争经验,写出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科学著作——《十三篇》。此书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润色加工,至战国中期才整理定型,名为《孙子兵法》。他认为战争对经济有密切的依赖关系,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草则亡,无委积则亡”;提出优秀将领必须具备“智、信、任、勇、严”五种素质;认为“知己知彼”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提出一系列军事上的对立统一范畴,如虚实、进退、众寡、分合、强弱、勇怯、动静等,强调用种种“诡道” (即诈术)调动、愚弄敌人,使其实变虚、众变寡、强变弱,逸变劳,从而战而胜之;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方法。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学起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影响。《孙子兵法》被历代兵家誉为“兵学圣典”,列于《武经七书》之首,今存三十一篇。 孙武1879—1940近代民主革命者。共进会首领。名葆仁,字尧卿(摇清),号梦飞,湖北汉阳人。其祖参加过太平军,封处州王。十八岁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教练,后在岳州任武威营队官。1900年参与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事,任岳州司令。事败避汉阳柏泉老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负责联络新军与会党,事泄逃亡日本,入成城学校习海军,归国后加入日知会。不久再次赴日,入大森军事学校,研究野外战术和新式炸弹。1907年,共进会成立于东京,孙任军事部长,旋回国在汉口、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在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9月,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共谋武装起义,任起义军参谋长。10月9日,在汉口宝善里十四号配制炸弹,引起爆炸,负伤就医。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和黎元洪相串结,排斥蒋翊武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因谋陆军次长职不遂,颇对孙中山、黄兴怨愤,与蔡元洪等另组民社与同盟会相抗衡。1912年2月,武汉革命党人愤然逐之。袁世凯窃国后,任其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义威将军、参政院参政。1922年,任汉口地亩清查督办。抗战初期在北京任法政大学校长。晚年意志消沉,徜徉于京津汉沪间,信佛教,不问政治。1940年春病故。 孙武
孙武湖北起义首领孙武传 高筹观原著 刘望龄辑校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7年7期 孙武(前535—?)春秋齐国乐安(今属山东)人。字长卿。精研兵法。吴王阖闾三年(前512 年)奔吴,因伍子胥荐举,以《兵法》十三篇进献,试以教战宫女,吴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以不听令被斩,遂任为将。攻拔楚国舒鸠、养邑等,杀奔楚之吴王僚弟公子掩余、烛庸。四年与伍子胥、伯嚭伐楚,拔六、潜二邑。六年与伍子胥于豫章大败楚军,攻占巢,俘楚公子繁。九年从阖闾与伍子胥率吴军攻楚,五战皆捷,攻克楚国郢都。又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威名显于诸侯。葬于苏州平门外。著有《孙子兵法》,后世尊为兵圣。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