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
❶(1476—1524) 明吴江(今江苏苏州)松陵人。字瞻之,号维石。吴洪次子。正德三年(1508 年)进士。授行人。历迁工科给事中、刑科右给事中,改左给事中,十五年擢掌工科。次年迁四川右参政,督粮储,卒于任。为人虚己善谏。祀吴江三贤祠。著有《吴维石奏议》。
❷ 清震泽(今江苏苏州吴江区)八角亭人,占籍乌程(今浙江湖州)南浔。本姓曹,字怀峰,号桐邨。曹镤九世孙,吴山秀同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进士。二十八年授刑部主事,三十年充贵州乡试副考官。历迁刑部员外郎、郎中。三十三年任山西学政,所拔多名士。年六十余归,卒于北京会馆。与戴璐友。善画山水,尤工写意花卉。诗宗娄东派,自题山水诗多清绝。著有《律表》《灌园近稿》《使游草》《碧梧山馆诗集》等。
❷ (1918—2010) 近现代吴县周庄(今属江苏昆山)人。本姓孙,名家晋,以笔名行,别署蓝烟、高岑、葑菲、苌楚等。苏州中学毕业。1937 年考取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次年首部小说《惊蛰》刊于暨大学生文艺刊物《一般》,又与暨大文艺社同学创办《文艺》杂志并任编委,小说《离去》为茅盾推荐,1940 年被转译刊于《天下》《国际文学杂志》英文版。次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员,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及《新文丛》《奔流文艺丛刊》《杂文丛刊》等进步报刊作者。在《万象》杂志发表《中学教员》《妇人》《堇色的笛韵》《在理发店里》《渣滓》等小说,描述都市郊区乡镇沦陷期间艰苦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意识,意境深远,在上海沦陷区文学中别具一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隐居苏州甪直,致力于外国文学翻译,首译为托尔斯泰著《哥萨克》。抗战胜利后随郑振铎参加教育部上海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工作,整理保护法宝馆古籍,为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员,曾兼任《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园》主编。1946 年于《文坛》创刊号发表小说《樊形记》,于《文艺复兴》杂志发表小说《株守》,于《文化》综合刊发表长篇小说《没有米的天堂》等。1948 年短篇小说结集为《株守》,被巴金编入《文学丛刊》出版,次年春出版译著《温士堡·俄亥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物局秘书等,调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195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审,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社长、党组书记等。为上海市政协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曾当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韬奋基金会、印度文学学会、美国文学学会及上海市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编辑学会副会长等,兼任《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编委等。晚年尤致力于系列翻译泰戈尔诗集。2002 年被首批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资深翻译出版人荣誉称号。译有文学名著《克雷洛夫寓言》《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流浪者》《农民》《小城畸人》《漩涡》《园丁集》《心笛神韵》《泰戈尔抒情诗选》等。《轭下集》被辑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另著有散文集《风云侧记》《落日秋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