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儒家 |
释义 |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末期鲁国孔丘。其学说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天道观是二元论。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战国时期儒家中影响大的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和“仁政”学说;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物主义和“礼乐”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适应时代需要的儒家学说来。例如西汉,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融合儒家经典与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学的今文经学,有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在东汉,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教思想的儒家“道统”学说;在宋明,有以孔孟儒学糅合佛教思想的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派和陆王(陆九渊、王守仁)派的理学; 在清代前期,有汉学和宋学之争,在其中叶以后,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其经典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王道”,认为“道之以德,齐之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战国时,儒家与墨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当染》:“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称为“八儒”。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荀两派均尊奉孔子的学说,但思想观点却有重大差别。“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主张“法先王”,提倡“王道”、“仁政”和“世卿世禄”。荀子反对性善论,倡导善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政治上提倡“法后王”,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法者,治之端也”(《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彊国》),反对世袭制。对后期法家韩非、李斯等人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孔子的门徒子夏,战国初期曾讲学于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为魏文侯、李克、吴起师,对早期法家思想有一定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禁止儒家学派的传播,有“焚书坑儒”之举,儒家学派一度受挫。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政策,推崇黄老道家之术,儒家学说仍未被重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西汉时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主张“天人感应”,将天道比附人事,用祥瑞、灾异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西汉末东汉初,谶纬神学流行,它用神化孔子的办法宣扬儒学。西汉末期,陆续发现用古代文字写成的儒家经典,刘歆请求立于学官,反对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并和太常博士争经学(即儒学)正宗,开始了经学中古文与今文两派之争。魏晋时,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企图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以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把儒家的“道统”上溯到尧舜,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以至孔子、孟子,儒家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把荀子至唐以前的儒家代表人物均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并以上接孟子自居。宋明时期,有兼取佛道两家学说的程朱派理学和陆王派心学。两派均标榜继承孔子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但在有些观点上又有所区别。程朱学派以“理”为宇宙中主宰和派生万事万物的本原,陆王学派主张“心即理”,为学以“发明本心”为主(陆),并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王)。两派思想对宋明以来均产生重大影响。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随着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儒家学说逐渐丧失其正统地位。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还出现过像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陈亮、叶適、王廷相、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戴震等学术思想区别于正统儒学的思想家,他们是儒家内部的重要一系,占有特殊地位。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界二千余年,直到近代,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儒学才受到比较彻底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倡“儒学复兴”,出现了“现代新儒家”,这些学者的思想已经和正在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评议。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