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傅玄
释义 傅玄(217—278)西晋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字休奕。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州举秀才,除郎中,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历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迁散骑常侍。晋武帝即位,封鹑觚子。以魏末士风颓敝,上疏请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武帝纳其言而不能革。迁侍中。泰始四年(268)转御史中丞,上疏言农事得失、水官兴废及安边为政之宜,武帝以为所论皆善。历太仆、司隶校尉。坐不敬免官。著《傅子》数十万言,文集百余卷,多佚。明张溥辑为《傅鹑觚集》。
傅玄(217—278)魏晋之际哲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性刚劲亮直。历官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后任御史中丞,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少时孤贫,专心诵学,后虽显贵,但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收录成集,名为《傅子》。哲学上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傅子·义信》),而规律是“时至自生,非德之力”(《附录》),人的“德行”不能代替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人性上认为,“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物理论》)。“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戒言》),人性可以通过“礼义之教”去改变和造就,否认有天赋道德。“家足食,为子则孝……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晋书·傅玄传》),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矛盾中的经济内容对道德伦理的作用。政治上主张“计人置官”,“分人授事”,“听言审本”,“观事核实”。反对虚无放诞之论,对当时的玄学空谈进行了批评,认为“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晋书·傅玄传》)。强调以儒学为本,“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同上)。今存《傅子》为后人所辑,其中文义较全者仅十数篇。
傅玄(217—278)西晋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少孤贫,博学善属文。正始元年(240)州举秀才,除郎中。六年为著作郎,撰《魏书》。景元元年(260)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咸熙元年(264)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为散骑常侍。晋立,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咸宁元年(275)为司隶校尉,三年免官,卒于家。尝上疏武帝主张崇儒黜法以治国,提出“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善钟律,所作郊祀、鼓吹、舞曲歌辞甚多。其诗以叙事乐府著称。“新温婉丽,善言儿女”(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傅鹑觚集题辞》),“聪颖处时带累句,大约长于乐府而短于古诗”(清沈德潜《古诗源》)。名作有《秦女休行》、《苦相篇》等。原有《傅子》及文集,已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生平事迹见《晋书》卷四七。

傅玄  217—278

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少孤贫,博学多才,精乐律,善撰述,魏末曾任著作郎,参加曹魏一代史书的编写工作。历弘农太守、典农校尉等职。司马炎任晋王后,为散骑常侍,职掌谏议。屡上疏议政,为武帝所赏识。后累迁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性刚直,从不容人之短。咸宁四年(278)卒,终年62岁。他是魏晋之际重要思想家,政治上主张务实,抨击虚无放诞的玄谈;注重考核,建议“计人置官”,“分人授事”,使人人尽职。提出治天下有“大本”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妇以别内外。”(《傅子·礼乐》)体现了儒家的“三纲”精神。哲学上,认为“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义信》),即天地万物的运转变化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时至自生,非德之力”(《附录》),不是靠德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倾向。对于人性,他认为象水一样,“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物理论》),可以通过礼仪来“息欲”,改变贪荣求利的常人之性,否认天赋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时社会矛盾中经济内容所起的作用。经济思想方面,他提出分民定业,按社会需要确定士农工商的从业人数,让其“各业其业”,表明他欲对社会人口重新编组,虽属幻想,但对世族“坐享天禄”的特权亦是一次有力的冲击。著有《傅子》内、中、外三篇,分四部六录,共140首,数十万言。时人王沈评价此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晋书·傅玄传》)原书已佚,今有辑本。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