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修齐治平 |
释义 | 修齐治平儒家关于修己治国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简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指出欲显明致德于天下之路径应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之方法,故朱熹谓“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错(措)之耳。”“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伦理学说。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治世宁的基础。语出《礼记·大学》,源于先秦儒家。孔子说:“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主张“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以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荀子则进一步提出“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荀子·君道》)。视人君自身的行为为决定国家治乱成败的条件。《大学》兼综孔、孟、荀三人的见解,使之系统化,并强调家庭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中间环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前提,唯有个人通过修心养性,成为合乎封建道德要求的人,方能使家庭内部做到长幼有序,社会上做到尊卑有别。强调“一家仁,一国兴仁”,“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这种政治秩序的稳定均基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故倡言“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突出道德对政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南宋朱熹把此四者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称为“大学之条目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