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信为国宝春秋时晋文公立国治军的基本信条之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晋文公)围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间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等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文公复国之后,第一要务就是树立威信,义、信、礼,即其治国治军的三大法宝(参见《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既讲“三日”伐原,绝不后拖,虽然明知原城即将投降,亦坚持撤军。原城得失事小,信义不立事大也。信,是军民所赖以庇护的大德,若得原而失信,其损失要大大超过一个原城。以信立国,至孔子时代又得到了更为明朗的肯定: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若不得已而去之,先去兵,次去食,唯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信之为德,既高于兵,亦高于食,为国者不可须臾离之。显示出“信”在立国治军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