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龙虎宗 |
释义 | 龙虎宗道教派别。经寇谦之和陆修静等人改革后的天师道,由民间道教演变为官方道教。其后,张陵后人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天师道以龙虎宗的名号继续流传。龙虎宗的创立时代学术界尚无定论。《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经籍说为张鲁第四子张盛迁居龙虎山时,或说三国时,或云西晋永嘉时,认为龙虎宗于魏晋时已成立。但这些说法都无可靠的史料依据。现存史料中比较零散地提到天师系的情况,《茅山志》卷十五载张陵后人的名字,为九世和十世孙。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录张陵十二代孙张道裕的道教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都看不出龙虎宗创建的迹象。唐玄宗天宝七载(748),令有关部门审定张天师子孙,将有封置,以隆真嗣,并册天师为太师。当时宏道观道士蔡玮撰《张尊师遗烈碑》,明确记载张探元为张陵之后,表明盛唐时张陵后裔又活跃于社会上,并得到道教界承认。到晚唐时已有明确的龙虎山张天师的说法,见于敦煌遗书的李翔《涉道诗》之一即题为《献龙虎山张天师》,谓当时龙虎山张天师“世上无人见不尊”。五代人徐锴在其所撰《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中也提到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可知唐代张陵后裔已定居龙虎山,而且天师的世系亦已编排好。此后南唐中主李璟于龙虎山新建天师庙,五代陈乔在所撰《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中对此详加记载,并称当时为二十二代天师张秉一,反映了南唐朝廷对龙虎宗的尊崇。从唐懿宗(860—873)时的十九代天师到南唐时期(937—975)的二十二代天师,表明晚唐五代为龙虎宗的构造期,在此期间排定张陵后裔的世系,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基础。在宋代帝王的进一步扶植下,龙虎宗与当时的茅山宗、閤皂宗并称为符箓三宗,元代衍变为正一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