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黄道婆 |
释义 | 黄道婆(约1245—?)又称黄婆。元松江乌泥泾镇(在今上海徐汇区龙华乡)人。幼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至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居海南岛约三十年,学会黎人纺织棉布技术,至元、大德间返回家乡。改进黎人纺织工具,制成捍、弹、纺、织用机,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乌泥泾被”名闻全国,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今龙华乡东湾村有其墓。黄道婆 生卒年不详元朝女纺织技术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人。她自幼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出来,乘船流落到海南崖州(今海南崖县崖城镇),在那生活了30多年。海南岛是棉花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那里的黎族人民种棉纺织技术最先进,生产的黎幕、黎单、缦布等久负盛名。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黄道婆自崖州返回家乡。这时乌泥泾已种木棉,但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去籽用手剥,弹花用线弦竹弧,工效甚低。黄道婆把她30多年学到纺织技术全部传授给大家,并加以创造发展。制造了捍、弹、纺、织全套生产工具,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各种先进的纺织工艺。当地人民纷纷拜她为师,她也孜孜不倦,教人有方,织出的被、褥、带、帨(手巾),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色彩,宛如图画,尤其“乌泥泾被”名满天下。纺织业得到强有力的推动,飞速发展,乌泥泾从事织布的不下千余家。松江地区的纺织业,以它先进的技术水平,带动了江南乃至全国纺织业的发展,其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王祯《农书》中记录有关纺织工具,被认为是黄道婆改进和制造的。棉纺技术的提高推广意义重大,丰富改善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扩大文化交流。黄道婆对中国古代的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她逝世时,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共同安葬了这位孤独的老人,为她立祠,岁时祭奠,以示崇敬。诗人称颂她:“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回,千轴乌泥夺天造。”(《梧溪集》卷三《黄道婆祠》)黄道婆是一位以自己的技艺为人民造福的普通人,她光辉的名字永载史册。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