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窟的兴起
佛教石窟寺艺术传自北天竺,经西域流入中国内地。中国建造石窟寺的第一个高潮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即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据唐代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莫高窟者,厥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重即营建。伽兰之起,滥于二僧。”现有最早的第272、275、286一组洞窟是西凉——北凉时期的遗物。窟内造像以弥勒菩萨、禅定佛、说法佛为主。275窟的主像与阙形壁龛内的供像均为“莲花跏”弥勒佛。主像头戴化佛冠,发披两肩,袒胸露臂,项饰璎珞,腰束羊肠裙,坐双狮座。神情庄静,体魄雄健。各造像大都沉思俯视,垂悯下界,具有时代特征。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石窟,现有较完整窟龛一百九十五个。中有西秦所建二窟,发现有西秦建弘元年(420)的墨书题记。窟内泥塑佛像袒胸,面瘦,庄严肃穆,还有古朴的彩色壁画。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始建于西秦。十六国时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甘肃、新疆,至南北朝,传播到中原各地,这同佛教的传播路线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