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黄榦 |
释义 | 黄榦(1152—1221)南宋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字直卿,世称勉斋先生。少从朱熹学,曾监台州酒务。韩侂胄准备北伐,他认为非其时。荆湖北路安抚使吴猎辟为幕僚。历知新淦、通判安丰军、知汉阳军等,多有惠政。知安庆府时,筑城备战,上书两淮制置使李珏,力论史弥远擅权,边备废弛,百姓受祸;建议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讲学白鹿洞书院。复受召为大理丞。忌者恐其直言边事,遂被排挤归里。学尊朱熹,力倡“道统”说,认为封建伦理道德“根于人性之本然”(《复叶味道》)。提出“致知乃入道之方”,以“默认实体”为致知之根本方法。朱子死后,作《朱子行状》。著作有《经解》、《勉斋文集》。 黄榦(1152—1221)南宋学者。字直卿,世称勉斋先生。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朱熹门婿。曾知安庆府,创郡城以备战守,抵御金人入扰。因其主战言词激切而遭忌辞官,后数召不就。宣传圣贤道统传授说,提出“有太极而阴阳分,有阴阳而五行具,太极二五妙合而人物生”(《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的理论,说明“圣人者,又得其秀之秀而最灵者焉,于是继天立极,而得道统之传,故能参天地,赞化育而统理人伦”(同上),把二程、朱熹列为“圣贤相传”的道统人物。用“理一分殊”来论述“道”的体用关系。认为“道之在天下,一体一用而已。体则一本,用则万殊”(《勉斋文集·复叶味道》)。宇宙的本体是“道”,而天地万物仅是“道”的表现。说:“万物统体一太极”,“一物各具一太极”(同上)。主张通过“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同上),认识“道”或“太极”;通过“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同上),认识“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事物。认为“但存此心,而万事万物之理,无不完具”(同上),重复了理学“理具于心”的观点。在解释儒家经籍上对朱熹的某些说法作出修正。有调和朱、陆的倾向。有《经解文集》、《勉斋文集》、《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中庸总论》等。 黄榦(1152—1221)宋诗文家、学者。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少受业于朱熹,熹称其志坚思苦,以女妻之。宁宗即位,补将仕郎、铨中,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调监嘉兴府石门酒库。历通判安丰军,寻知汉阳军、安庆府等。后归里讲学以终。文存数百篇,质朴醇实,不事雕饰。诗存八十余首,闲淡疏远,沉郁悲凉,如《寄郑惟忠、叶云叟诸友》、《读史荆卿传》等。有《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卷、《勉斋集》四十卷传世。生平事迹见《勉斋集》附录《勉斋黄先生行实》及《黄榦传》、《宋史》卷四三〇。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