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佛教 |
释义 |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ārtha Gautama),即释迦牟尼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不净”、“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故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三世轮回。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称为“涅槃”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八正道”、“涅槃”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由此形成的僧团,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因而得到传播。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的演化大致分四个阶段: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说,为原始佛教;从前4世纪中叶起,由于内部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1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大乘佛教,而把此前和坚持此前教义的佛教派别称为小乘。大乘佛教以大慈大悲、自利利人为号召,提倡主动入世,普度众生,参与社会生活,其教义亦由重点阐述人生观转向重点说明宇宙观,最终目标则由一般的解脱、涅槃,重点转向觉悟、成佛。由此,从尊释迦牟尼为佛,发展成为佛有“三身”之说。在时间上,有三世诸佛,在空间上,有十方诸佛;而“涅槃”则由消极的寂灭无生,开拓成为一种具有“常、乐、我、净”四德的人生理想和世界理想。与此大约同时出现了种种关于“净土”的信仰,尤以西方弥陀信仰和兜率弥勒信仰流行最广。某些民间流传的天神龙鬼,也往往被吸收成为佛教的信众和弘法护法者,从而使佛教增加了多神教的色彩,其崇拜对象,亦由佛塔扩大到佛经。行此大乘之道者,号为“菩萨”,称小乘行者为“声闻”、“缘觉”,亦名“二乘”。此后,大乘中又发展出“中观学派”,倡“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行派”主“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两大理论体系。中观学派强调以“人无我”和“法无我”之“自性空”,同所谓小乘佛教唯主“人无我”之“破析空”在哲学上区别开来;瑜伽行派强调以伏灭“烦恼障”和“所知障”,同所谓小乘佛教唯主伏灭“烦恼障”在实践上区别开来。但部派佛教的势力依然强大。至少在6世纪以前,正量部、经部、说一切有部等仍很活跃。南传上座部更流传至今。7世纪以后,大乘派别的一部分同婆罗门教混合,逐步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19世纪后又渐有复兴。它的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在长时间内不间断地出现,大多成为各宗各派立说的依据,所以种类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历史上有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四种主要文本。从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中经前2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与东西方多种古代文化和宗教交流,终于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由不同语种形成的“三藏”也有差别。一般说,传入中国大部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属汉文系统,称为汉传佛教;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云南等地区的,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近代以来,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信仰者多为亚裔,而思想影响则相当广泛,既有哲学的,也有宗教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世界有佛教信徒3.11亿。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220—589)得到大发展,至隋、唐(581—907)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佛教也在唐初传入西藏地区,继承了7世纪以来印度的大乘显密教法,并与当地本教相结合,开始形成别具特点的藏传佛教。两宋以后,内地佛教与儒、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增强,其自身势力逐渐衰微,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深刻影响,在辽、金、西夏等朝代,还相当兴盛。至元代,藏传佛教大兴于全国,深入地强化了与内地佛教的交融。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佛教界展开复兴和改革运动,佛教的发展转向新的时代。 佛教西夏人受吐蕃影响,很早就信奉佛教。西夏建国后,把佛教作为加强统治的思想工具,大力提倡。德明“幼晓佛书”,元昊“晓浮图学”,两代都遣使到宋五台山(今山西省五台县)敬佛。西夏建国前后,德明、元昊、谅祚、秉常曾多次向宋朝进马换取《大藏经》。西夏统治者还广建佛寺。元昊在兴庆府东,建高台寺和佛塔,俱高数十文,贮存宋朝所赐《大藏经》,并译为西夏文。元昊后没藏氏好佛,为贮存宋朝所赐《大藏经》,又征发兵民数万,在兴庆府西修建承天寺。乾顺时大修在地震中损坏的凉州护国寺。又在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建立崇庆寺和卧佛寺。这几所大寺成为西夏佛教中心。西夏政府中还设立了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等机构,专门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自秉常起,西夏历届统治者,广延吐蕃和回鹘僧,用西夏文翻译佛经并大量刊印和抄写。在哈拉浩特(黑城)发现的西夏文佛经刊本和写本,就有《金光明经》、《千佛名经》、《金刚经》、《华严经》、《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孔雀明王经》、《弥勒上升经》、《长阿含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宝雨经》等。西夏流传的佛教,有来自宋朝和回鹘的大乘教等教派,也有来自吐蕃的喇嘛教。仁孝时曾迎请西藏哈立麻教派的创始人,著名喇嘛都松钦巴到西夏,都松钦巴派大弟子格西藏琐布,带着经像到达凉州,被仁孝尊为上师,并组织力量大规模翻译佛经。西夏后期,西藏喇嘛教受到西夏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喇嘛教僧侣在西夏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据有重要地位。
佛教女真族建国前,信奉萨满教。金朝建立后,佛教得到了较大发展,史称金代“奉佛尤谨”。金代大肆修建寺院,仅上京一地就至少有六处。五台山、泰山是当时有名的佛教名山。女真旧地东北佛教亦很兴盛,东北名山千山四周建有多处寺院。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男女出家为僧尼者众多。在京佛教的老尊宿被称为国师,在帅府的僧职叫僧录、僧正,在列郡的僧职叫都纲,在县的僧职叫维那。金朝佛教以华严宗为主,禅宗亦占有一定地位。燕京有许多禅宗寺院。万松行秀与其弟子李纯甫提倡以佛教为主的三教融合理论,对宣扬佛法起了很大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