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佛性 |
释义 | 佛性梵文Buddhatā的音、意合译。佛教名词。“佛”者,觉悟之谓,指众生所具有的觉悟之性,故名。小乘不认为众生可以成佛;大乘则以宣传众生可以成佛为目的。《大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佛性提出种种见解,东晋竺道生认为,佛性为众生本有之性,一阐提人(指丧尽善根者)是众生而非木石,其有佛性乃理之必然。此论曾引起长期争辩。隋唐间吉藏和湛然进而提出“无情有性”,认为即使没有“情识”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亦皆具有“佛性”(《大乘玄论》卷三),视“佛性”为永恒的精神实体,故又称“真如佛性”。 佛性梵文Buddhatā的梵汉并译,亦译“如来性”、“觉性”。佛教用语。原指佛陀本性,后泛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原因和根据。含义丰富复杂,并不断演变,有种种异名。《大乘义章》卷三:“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佛教主张“心性本净”,佛性说为“心性本净”说的进一步发展。真谛译古印度世亲著《佛性论》,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分佛性为三种:(1)自性住佛性,即一切众生生来本有的佛性;(2)引出佛性,即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而引发出来的佛性;(3)至得果佛性,即修得佛果时所显现出来的佛性。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佛性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发。东晋道生开始着重阐发涅槃佛性说。他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认为“一阐提人”(不具信心、断了善根的人)皆得成佛。时法显译出的《大般泥洹经》,认定“一阐提”不能成佛,因而道生之说遭到众生的攻难。后来昙无谶译出四十卷《大般涅槃经》,果称“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道生的主张遂受到僧众的承认和赞扬。此后,佛性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南北朝时出现的许多涅槃师说,都以佛性理论为研习的重点。吉藏将当时涅槃师各派关于佛性意义的说法归纳为十二家,分为三类:第一类二家,都以人言佛性。其中一家以众生为正因佛性;另一家以六法为佛性。第二类五家,都从众生的心上讲佛性,即以心(识)、冥传不朽(识神)、避苦求乐、真神(神明的本体、灵魂)和阿赖耶识(含藏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精神性种子)自性清净心为涅槃。第三类五家,都从理方面讲佛性,即以当果、得佛之理、真如、第一义空、中道为佛性。隋唐时对佛性说更有创造性的发挥。天台宗智𫖮提出五种佛性:(1)正因佛性,即先天具有之理;(2)了因佛性,即观悟佛理所得之智;(3)缘因佛性,即能引生佛智之善行;(4)果佛性,即达到佛果所具之“智德”;(5)果果佛性,即达到大涅槃断除烦恼的“断德”。湛然进一步提出无情识的草木瓦石也有佛性的“无情有性”说。法相宗提出五种姓说,归为二佛性:(1)理佛性,即不生不灭的法性,为众生所有;(2)行佛性,即大圆镜智等四智的种子,众生有无不定。无此佛性者,永不成佛。华严宗主张“有情”众生有佛性,“非情”之物有真如之理,称之为“法性”。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认为佛性就是恒常清净的真如本性,也就是人的本心、本性,人们一旦认识本心、本性,就可以见性成佛。同时,佛性也是派生万事万物的清净的精神实体,一切现象都在自性之中。五代以来,佛性说已无创新,大都是采取调和各家之说。佛性说实即佛教的人性论。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实际上是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一定的修行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佛,以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主张引出佛性的,实际上是认为人的善性是通过后天的宗教道德教化才逐步形成,因此强调道德修养、宗教实践的作用。主张五姓各别说的,实际上是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无善性的人,是天生的“恶人”,宗教道德教化对这种人没有作用。中国佛性思想的演变,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对佛性问题的不同见解,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各派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人性论观点。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