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黄册
释义

黄册 

明代编造的户口总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行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登记本户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根据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户籍。民籍中有一般应役的民户,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匠籍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的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灶籍为制盐户;军籍有校尉、力士、弓、铺兵。鳏、寡、孤、独不派徭役,附在册后,叫畸零户。无田者亦为畸零户。每十年更定其册。册共四份,一份上报户部,其余由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上报户部的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它是政府向人民征赋派役的依据,故又称“赋役黄册”。
黄册①文书名称。上行文。原为明代进呈文书之一,主要应用于赋役方面。清代沿其旧称,然应用范围很广。凡因事缮造文册随题本进呈御览者,因其册之封面概用黄色,统称黄册。如河工报销及各处营建工程绘图缮册,各处钱粮报销及朝审、秋审之缮册,乡试、会试、试录、题名录,钦天监时宪书式及随本奏折。但主要用途,仍属经济方面。②清代宗人府之户籍簿。其制,载入宗室者称黄册,载入觉罗者称红册。③即“赋役黄册”。

黄册 

明代编造的户口簿册。因其为征派赋役的依据,故称“赋役黄册”。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诏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名之“大造”,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黄册一式四份,分存在府、县、布政司、户部中。因布政司上户部册面黄纸,故称“黄册”。黄册与鱼鳞册互为补充。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册以地为主,黄册为纬,鱼鳞册为经。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十三》:“人民之丁产事业,官府必有册;土田之鳞次栉比,乡里必有图。按图以稽荒熟,为某人见业则不可隐;按册以稽某户占田若干,坐落某处,则税不可逋。”详记各户丁口与土地状况,以定赋役多寡,这是黄册最大功用。黄册制度发挥进步作用的时间并不长。开始实行时,有些地方主管册务的官吏即贪污舞弊,土地、人口隐漏非常严重。到明朝中期黄册制度已被破坏,地方官吏每当大造时,但求符合原额,把十年前册中所载的人口姓名和地产情况照搬照抄,作为实际征派赋税依据的是新造的“白册”。这时黄册上的内容除各地区赋役负担的总额是上级政府征收的根据外,其他具体内容都是无用的虚文。自明代中叶白册出现,黄册便失去赋役根据的实际意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