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黄兴 |
释义 |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厪午,号克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保送入武昌两湖书院就读。二十八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参与创办《游学译编》杂志。次年参与组织拒俄义勇军(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旋回国与宋教仁等发起创立华兴会,被举为会长。三十年谋发动长沙起义,事泄避走日本。三十一年与孙中山共同创设中国同盟会,参与起草会章,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三十三年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后参与或指挥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和广州新军之役。宣统三年(1911)春,主持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主攻两广总督署,失败后避往香港。武昌起义爆发后至武昌,任战时民军总司令,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旋被上海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举为大元帅(后改任副元帅),授权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坚辞未就。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上台,出任南京留守,整编裁遣革命军。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次年任粤汉川铁路督办,旋辞职。“宋案”发生后,一度主张“法律解决”,旋于7月在南京兴师讨袁,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日本。1914年在重组新党和立誓约、按手印等入党手续上,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7月避居美国,鼓吹反袁,被拥立为欧事研究会首领。1916年回国,和孙中山恢复往日关系。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黄兴 1874—1916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之一。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湖南善化(长沙)人。二十岁应县试,录为县学生,受《湘学报》影响,倾向维新。1898年被保送入两湖书院深造,受卢骚《民约论》等西方民主学说影响,开始思考民主与救国的问题。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与杨笃生、樊锥等创办《湖北游学译编》杂志,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民主革命思想为主。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与蓝天尉等组织义勇队,拟赴东北抗击沙俄。翌年2月与陈天华等于长沙建立华兴会,任会长,准备举义,事泄,避难日本。1905年7月、8月间,经宫崎介绍结识孙中山,共同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位仅次于孙中山。同年冬化名守正回国,在广西桂林清军中发展了一批会员。两年后参与指挥钦州,防城等地的起义。又二年赴香港建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化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在广州起义时,曾率敢死队攻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脱,黄率部追袭,遭遇大批清军,巷战中负伤断指,犹发枪击毙数人,事败后赴香港就医。武昌起义爆发后,黄由香港转道上海抵武昌,任湖北军政府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但终因众寡及装备悬殊,汉口、汉阳相继失守,义军退守武昌。黄兴主张退兵进取南京,遭多数人反对,遂辞职去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总长。南北议和时,受袁世凯蒙蔽,同意其出任总统,“宋案”发,初始主张法律解决。“二次革命”爆发,江西李烈钧树帜讨袁,黄被举为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黄与之意见相左,离日赴美。1915年秋蔡锷发难讨袁,黄宣传华侨为之筹募军饷,并命其子一欧及秘书石陶钧回国赴义。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到上海,配合孙中山处理讨袁善后事宜,并致力于党内团结工作。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