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鸿沟
释义

鸿沟 

战国时运河名。据《水经·渠水注》记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始凿鸿沟。其水道自荥阳(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入甫田泽(遗址在今河南中牟西),然后向东绕过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南折经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于颍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鸿沟与宋(今河南商丘西)、郑(今河南新郑)、蔡(今安微凤台)、曹(今山东定陶西南)、卫(今河南濮阳)等国或地方相通,与济、汝、淮、泗四条水道相接。这样,便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
相关词:
  • 鸿沟为界
鸿沟运河名。《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作“大沟”。“鸿”与“大”同义。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始凿。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又自泽引渠东流经中牟县、开封县北,折而南流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汳(获)、睢、涡、颍、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以鸿沟为干线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楚、汉相争,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出于此。汉称*狼汤渠。唐后或因楚、汉曾对垒于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的东西广武城,遂指两城之间的广武涧为鸿沟,误。

鸿沟 

公元前339年(魏惠王31年),魏国从大梁北部开凿大沟(运河)来引圃田的水灌溉(《水经注·渠水注》引《竹书纪年》),就是鸿沟最早的一段。鸿沟是战国时代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鸿沟的主干,从今河南省荥阳县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的水东流,经过魏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折而向东南流,经过陈的旧都(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今沈丘附近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水。这样就沟通了黄河和淮水的交通。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从大梁东流直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注入泗水。又有睢水从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来向东南流去,经过宋的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经今安徽省宿县、江苏省睢宁县以北,注入泗水。更有水也从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经过蕲(今宿易南)而注入淮水。这些河流的设计开凿疏通,显示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水平的进步。它充分利用了这片平原的东南比较低下的地势,构成了济、汝、淮、泗之间一套水道交通网。
相关词:
  • 鸿沟为界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