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鸩摩罗什 |
释义 | 鸩摩罗什 344—413后秦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祖籍天竺,家世为国相。父鸩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至龟兹,被奉为国师,娶王妹耆婆为妻,生罗什。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游学罽宾,沙勒,遇莎车大乘名僧,遂改习大乘。返国后,广说诸经,四方学宗无与抗衡者。“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高僧传》),罗什声名远及东土,前秦主苻坚慕其名,嘱其将吕光攻下龟兹后速送罗什入关。384年,吕光下龟兹,获罗什,以其年轻,待若常人,强以龟兹王女妻之,并携以东归。时苻坚已死,罗什遂留住凉州,前后达十七年。吕氏不奉佛,罗什故未能弘道。后秦姚苌、姚兴仰其高名,虚心邀请,吕氏不放。直至401年吕隆请降姚兴,罗什才被迎入关中,时年五十八岁。秦主姚兴事佛颇诚,奖励译事,长安已为译经重镇。罗什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每与晤谈,终日不倦,并亲引众沙门听罗什讲经。兴还亲自校译佛经,由罗什持胡本,兴执旧经,相互考校。姚兴还赐罗什伎女十人,迫其接受,又另立官舍,供罗什居,供给丰盈。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罗什每次讲经前,常自比为臭泥中生莲花,请听者但采莲花,勿取臭泥。罗什通辩华语,看旧译佛经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遂应姚兴之请,自弘始四年(402)移住逍遥园,校译佛经。罗什手下有众多得力助手,这使译经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弘始八年(406),他迁居大寺继续译经,共译新经三百多卷。主要的有《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维摩经》和《中论》、《百论》、《大度智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龙树一系的大乘学说。罗什译经力求不失原旨,又能保存原本的语趣,义皆圆通。罗什为人开朗坦率,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罗什专力译经,殊少著述,著名者为《实相论》,今已佚。还曾注《维摩经》、《金刚经》。现存《大乘大义章》系罗什与高僧慧远问答集成。罗什门人号称三千,最著名者有“什门四圣”,还有“八俊”、“十哲”等。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罗什圆寂于长安大寺中。终年七十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