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魏际瑞
释义 魏际瑞(1620—1677)明清之际学者。原名祥,更名际瑞,字善伯,号伯子。宁都(今属江西)人。与弟魏禧、魏礼合称“宁都三魏”。入清为岁贡生,佐浙抚范承谟幕。康熙十六年(1677),受命前往游说吴三桂部将韩大任,被杀。为易堂学派创始人之一。治学以六经为楷模,以实学为内容,以适用为目的,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均持批判态度。公开声明:“吾党为学,因其易者勉其难者。事贵阅历,理必躬行而已。至于诸儒格物主敬,存诚致良知,各持一说,要不过自其一己得力者言之。我正不必执一教门,以启争辩。”(《答叶尹如》)提倡“躬行实践”,反对理学家空谈的空疏学风,指出“人之为学者,必于日用事物求其妥当”,“圣人言仁,必言其事”,比如颜渊等人“皆非空言仁体,教人体认太极。盖事当乎理,即谓之仁。圣贤学术,原欲施诸行事,非但为正襟危坐而设”(同上)。学术思想驳杂,儒、佛、道三家观点皆有之。肯定世界的物质性,提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杂说》),认为事物的形成和出现“莫不本乎生物之自然”(同上)。但又认为鬼具有人之性,性或精神可以脱离物质形体而独立,永不消灭。还提倡道家的无为,认为“当其情之自然而无所扰其好恶,则其事已毕矣。”(同上)“天下无不近情之君子,天下无不溺情之小人。太近情者不能入道,不近情者不能得道。”(同上)为文崇尚真实情感,强调生活实践为文之本。指出:“文有自然之情,有当然之理;情著为状,理著为法,是断然不容穿凿”(《与子弟论文》)。著作有《魏伯子文集》。
魏际瑞(1620—1677)清散文家。原名祥,字善伯,号伯子,又号东房。江西宁都人。魏禧、魏礼兄。顺治十七年(1660)贡生。以明亡诸弟皆弃诸生,为支持门户而独出就试。家贫游食四方,多在浙、闽、粤地军幕中。重信义,翠微峰诸隐者倚之为安危者三十余年。后因为总兵哲尔肯说降吴三桂部将韩大任而遇害。负时誉,与两弟号“宁都三魏”。喜读《庄子》、苏轼文,而“为文复不求似,能道人胸膈间事”,“不斤斤绳墨”,“诗亦激越悲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著有《魏伯子文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〇、《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魏禧《先伯兄魏祥墓志铭》。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