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魏禧
释义 魏禧(1624—1680)明末清初江西宁都人,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又号勺庭。明末诸生。与兄际瑞(又名祥)、弟礼,俱有文名。明亡,抱亡国之痛,隐居翠微峰,教授山中,以实学倡导后进。康熙十七年(1678)荐试博学鸿儒,以疾辞。学主经世,论文主创而不主因,力求摆脱前人窠臼。为文长于议论,每遇遗民志士题材,则感激奋发,描摹淋漓尽致,兼有欧苏之长。著有《左传经世》、《日录》、《魏叔子文集》、《诗集》等。
魏禧(1624—1681)明清之际哲学家。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今属江西)人。“易堂九子”核心人物,与兄魏际瑞、弟魏礼并称“宁都三魏”。未入仕途,以布衣终。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康熙十八年(1679),诏举博学鸿词,以疾辞之。“易堂”以实学著称,而魏禧为其领袖。然其成就在文学而不在理学。其论学主于有用,认为“读书所以明理也,明理所以适用也”,而“经世之务,莫备于史”(《左传经世序》),显然与理学家重经书而轻史书的看法不同。于理学论之甚少,独推崇“姚江王文成公以道学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蔡懋德传》),“王阳明之文章,非许衡、虞集之所能及”(《论文》)。认为尊君是有条件的,即君主必须保民。指出:“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留侯论》)提出“无进境”和“有变境”两个概念,认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有穷尽的,对无限事物的认识是永远无止境的。提出“圣人不能一成而永定”,认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创始者难为智,经起者易于神”(《历法通考叙》),后来人一定胜过古人。提倡“智过其师,乃能如师”的观点,指出“学古人当知古人之病而力洗涤之”,“吾辈生古人之后,当为古人子孙,不可为古人奴婢”(《与陈元孝论文》)。有《魏叔子文集》。
魏禧(1624—1681)清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一号勺庭。江西宁都人。魏际瑞弟,魏礼兄。明诸生。入清不仕,隐居翠微峰,后出游江、浙,以文会友,结纳贤豪。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疾辞,有司催就道,验疾得实,放归。学古文于邱维屏,以此享名,世人以之与侯方域、汪琬称“国初三家”,又与际瑞、礼号“宁都三魏”。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其为文主识议,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慨淋漓”(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汪)琬笔嫌弱,而(侯)朝宗略无渟洄,视禧坚卓不移,气象万千,不止上下床之别”。亦工诗,《晚晴簃诗汇》称“虽非专家,思深语隽,如幽泉咽涧,迥异尘音”。著有《魏叔子集》、《左传经世》、《兵法》、《兵谋》、《兵迹》。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〇、魏礼《先叔兄纪略》、温聚民《魏叔子年谱》。

魏禧  1624—1681

宁都人,字冰叔,又字叔子。明亡,号哭不食,削发为僧,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

魏禧儿时即好学,谈论历史,每发新意,与兄际瑞、弟礼,皆以文章著称,时人称为宁都三魏,魏禧才学尤高。门前有池,称其居所曰“勺庭”,学者称他为“勺庭先生”。性宽厚仁爱,待人以诚。年四十,出游,与名士交往。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词,魏禧称病不赴,官吏催逼上路,称病去南昌就医,巡抚察验,魏禧蒙被伪称病重,被放回,康熙二十年卒,年五十七岁。三魏诗文,被后人汇刻为《宁都三魏全集》,共八十三卷。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