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 | 魏晋玄学 |
| 释义 |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东汉政权崩溃以后,儒学独尊地位发生了动摇。一些知识分子把老庄思想与儒家经义相糅合,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形成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期的何晏和王弼,稍晚的有嵇康和阮籍,其后有西晋时期的向秀和郭象等。玄学家大多是当代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东晋以后,佛学渐盛,玄学日衰。 反对玄学贵无思想,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认为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提出“济有者皆有”的思想。郭象也否认无能生有,声称“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明确指出“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提出万物“块然而自生”,认为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表现出神秘主义的倾向。在其时世界的本原问题的讨论中,杨泉认为自然之物以“气”为体。(2)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玄学贵无派人物一改先秦老庄崇尚自然反对礼教之特征,调和儒道之名教和自然。王弼从本末有无的哲学本体理论出发,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本于自然”。反对把名教规范与自然本性对立起来,用名教去抑制本性;还指出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去自然之性”,“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郭象不同意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仁义自是人之情性”。还不赞成把“有为”和“无为”对立起来,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能在“各安其天性”的前提下把“有为”和“无为”统一起来。强调儒家之名教即道家之自然的理论。出于反对司马氏集团宣扬的虚伪礼教,嵇康、阮籍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讥讽虚伪的礼法之士是寄生于裤中的虱子,认为儒家之徒借用“诈伪以要名”的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但阮籍、嵇康并不反对维护封建伦理的名教,而强调真正礼乐的教化有效性。(3)注老解易的方法。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郭象等注重论述问题时的义理的发挥,反对偏执个别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忘言遗书”的方法,使其方法与玄学贵无本体论一致起来,并一扫汉儒支离烦琐的解注方法。与王弼同时的荀粲反对“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认为儒家典籍都是“圣人之秕糠”,“如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因此提出“言不尽意”论。欧阳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全面论证言尽意论。魏晋玄学之中,还曾发生过诸如才性四本、儒道异同、孔老优劣、圣人有情无情、声有无哀乐及性情关系、生死关系等问题的争论。魏晋玄学是秦汉以来学术思想变化、思辨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哲学思想,下启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