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高棅 |
释义 | 高棅(1350—1423)明福建长乐人,本姓张,后出继高氏,改姓高,更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永乐初以布衣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博学能文,尤擅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选编唐诗为《唐诗品汇》、《唐诗拾遗》、《唐诗正声》,论者服其精博,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颇有影响。其诗、书、画,时称三绝。书得汉隶笔法,画源于米芾父子,工笔山水别具一格。有《玩宇文原》、《啸台集》、《木天清气集》。 高棅(1350—1423)明诗人、诗选家。字彦恢,更名廷礼,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与林鸿、王恭等人为诗友,是以林鸿为首的“闽中十子”之一。永乐初以布衣征为翰林待诏,后升翰林院典籍。工书善画,有豪饮之名。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不少应酬之作。选编唐人诗为《唐诗品汇》,引申宋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生平事迹见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三、《明史》卷二八六、《国朝献征录》卷二二。 高棅 1350—1423明初诗人。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省)人。永乐中被征召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论诗主唐音,与林鸿、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号称“闽中十子”。选编唐人诗为《唐诗品汇》九十卷,“补遗”十卷,引申严羽之说,在明代影响很大,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也颇受其影响。所作诗自编为《啸堂集》和《本天清气集》,多模拟应酬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斥之为“名不副实”,“几于覆瓿”。擅书画,书得汉隶笔法,画学米芾父子,与其所编《唐诗品汇》,时称三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