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高启 |
释义 |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元末往来于江浙,以诗名闻,与杨基等称四杰。又以所居,与徐贲等号北郭十友。洪武二年(1369)征修《元史》。次年授翰林院编修,教授诸王。擢户部侍郎。不久归居吴淞江畔青丘,授书自给。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指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姑苏杂咏》、《娄江咏稿》、《槎轩集》、《凫藻集》,另有《高太史大全集》。 高启(1336—1374)明诗文家。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早年居家郡城北,先后与徐贲、高逊志、张羽等比邻,以诗酒相娱,号“北郭十友”。后避乱移居吴淞江之青丘,因以为号。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明洪武二年(1369)以荐与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自陈年少不当重任,固辞,遂赐金放还。返青丘授书自给。苏州知州魏观颇器重之,为移家郡城。后魏观在原张士诚宫殿旧址重建郡衙,为人告发,其所作《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之句,明太祖盛怒之下,将其腰斩,年仅三十九岁。不久此案平反。或有野史提及其获罪原因为作《宫女图》诗意存讽刺,然此说与史实不符。为元末江浙一带较活跃的文坛人物,亦为明初主要诗人之一。元末诗坛风行秾丽纤弱之作,而其独能以高古之调步武汉魏,规范唐宋。《四库全书总目》指出:“高启诗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并谓其“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以至于“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亦因如此而“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其《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醉歌赠宋仲温》、《青丘子歌》、《清明呈馆中诸公》等皆为传世名作。一生所作诗文约二千篇,结为《吹台》、《江馆》、《缶鸣》诸集,后人汇辑成《高青丘集》(或题《高太史大全集》)行世。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五。清人金檀《高青丘诗集注》附刊有其年谱。 高启 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时称“吴中四杰”。明初,被召入京,参与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他任户部侍郎,他以年少不堪重任,坚辞不就,退居青丘。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后借苏州知府魏观冤案,将他一并牵连,腰斩于南京,时年三十九。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元末杨维祯大倡新奇险怪诗风,启独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高标“格”、“意”、“趣”。“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凫藻集》二,《独庵集序》)所作诗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对振起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起过一定的作用。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夭折过早,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未能镕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得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亦失之过贬。著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等,令人整理合编为《高青丘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