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高允 |
释义 | ![]() ![]() 高允(390—487)北魏文学家。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初被征为中书博士,迁侍郎,授太子经书。曾与崔浩同修国史,后浩以国史案被杀,他以太子营救得免。文成帝时,位至中书令,称为“令公”。文明太后临朝,引其参决大政。历事五帝,出入三省,参与国事五十余年。卒谥文,赠侍中、司空。博通经史天文术数,留意文学。诗文能言其志,耿介有声。原有集,已佚。今存明人辑《高令公集》。生平事迹见《魏书》卷四八、《北史》卷三一。 高允 390—487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少孤好学,担笈负书,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初为郡功曹。太武帝神䴥三年(430),为阳平王杜超从事中郎,时年已四十岁。次年,被征为中书博士。迁侍郎,参谋乐平王拓跋丕平凉州(今甘肃武威),因功封爵汶阳子,加建武将军。此后,奉诏与崔浩撰国史,又以经籍教授太子拓跋晃,甚被礼待。与公孙质、游雅、胡方回等人制定律令。建议太武帝贵农积粟。后来,崔浩因国史案被杀,高允曾挺身相救,惹怒太武帝,因太子求情,才幸免于难。文成帝即位,高允颇有谋划之功,然终身不言其功,又能直言进谏,为文成帝所礼敬,呼为“令公”,拜为中书令。后转太常卿。献文帝即位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引高允到禁中,参决大政机密,进爵为咸阳公。孝文帝太和二年(478),迁尚书,十年(486),加光禄大夫。十一年正月卒,年九十八,谥曰文。高允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谦逊,生活清贫,前后历仕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四朝,身居要职五十余年,学问渊博,著述颇丰,为一代名臣。著作有《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等百余篇,另有《算术》三卷,今已散佚,明人辑有《高令公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