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驿传 |
释义 | ![]() ![]() 驿传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供官员往来和传递文书的驿站。驿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时驿传制度已较完备,汉代则更加系统化。当时,用车传送称“传”,用马传送称“驿”,步递称“邮”,三种称呼常通用,也称为置。汉代驿传制度是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置一驿(一般为三十里左右),即供应人夫车马和食宿的交通站。驿有传舍,可供歇宿。各级来往人员及其从者的膳食和驿马的饲料,都有一定的标准。持有官府颁发的符、传,过所的旅客都可在传舍止息。驿与驿之间或不设驿的一般道路上,则由主察奸盗的亭兼管文书传递。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也可止宿。文书由驿及亭、邮传递,有很具体的规定。驿传所需人夫车马由官府置备,但也有征发民夫和民间车马的。交通手段除人力外,主要是传车和驿马。使用时按官职高低、任务轻重和时间缓迫分为不同的等级。四马高足(好马)称“置传”,四马中足称“驰传”,四马下足称“乘传”,一马二马的为“招传”,急事骑一马称“乘”。驿传效率很高,西汉时,从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到长安,公文往返只需七天。驿传制度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效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都起到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