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马谡 |
释义 | 马谡明罗贯中小说《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原为历史人物,《三国志》有传。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被诸葛亮叹为“幼常知吾肺腑”。诸葛亮以司马懿为“蜀中之大患”,他献离间计,使魏明帝夺司马兵权,使之削职回乡。但他虽“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却缺乏实战经验,不知变通,终致街亭失守,被诸葛亮按军法治罪斩首。是一个著名的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典型形象。 马谡(190—228)三国时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好论军事,为丞相诸葛亮器重,刘备以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告亮,亮仍任为参军。亮征南中,纳其“攻心”之策,赦孟获以服南方。建兴六年(228),蜀攻魏,亮拔为先锋,领众军前行,与魏右将军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张家川西北),因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措烦扰,遂为郃所破,下狱处死。 马谡 190—228蜀汉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蜀汉大臣马良之弟,与其兄并有才名。赤壁之战后,归刘备。因他才器过人,善于谈兵论法,好论军计,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仍以谡为参军,常与之日以继夜地谈论军事。蜀后主建光六年(228)诸葛亮首次北伐,出兵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众将皆以为应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意唯独重用马谡。但他没有实战经验,又违反诸葛亮的调度,指挥错乱,在率兵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境),被张郃攻破,士卒离散,诸葛亮退军汉中,将马谡下狱处死,诸葛亮为之流涕。谡临终与诸葛亮书,称与之若父子。当时十万之众为之挥泪。谡死时三十九岁,诸葛亮厚抚谡之遗孤。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