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马建忠 |
释义 | 马建忠(1844—1900)清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字眉叔。少通经、史。有感于外患日深,专究西学,习拉丁文及英、法、希腊文。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国,赴法留学,并任驻法使馆翻译。归国后,为李鸿章幕僚,累保道员。曾被派赴印度、朝鲜办理外交。参与洋务活动,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认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富民说》),强调“西人之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主张提高关税,“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富民说》),以扩大商品出口。提出废除厘金,“将厘卡尽行裁撤”以利“华商”(《论洋货入内地免厘》)。主张发展新式工业,“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富民说》)。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建议由“商人纠股设立公司”(同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之政体亦表倾慕,谓其“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曾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著成《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有系统之语法著作。又著有《适可斋记言记行》。 马建忠(1845—1900)近代思想家、学者。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少年时代一再随家迁徙,后定居上海。少时习经史之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外患为莫大之耻,于是转而研究西学,以图国强民富。清光绪二年(1876)由李鸿章派赴法国留学,“学其今文字与其古文词,以进求其格物致知之功,与所以驯至于致治之要”(《适可斋记言记行·自记》)。回国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主张“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适可斋记言记行·富民说》),强调“国富唯赖行商”(《适可斋记言记行·南行记上》)。提倡“富民”,发展对外贸易,兴办公司。又提出“讲富强以算学格致为本”,注意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认为将来采矿、酿酒、制机器、造铁路,“在在皆需算、化、格致诸学”(《适可斋记言记行·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有《适可斋记言记行》。另有《马氏文通》一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马建忠(1844—1900)近代学者、散文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少好学通经史,愤外患日深,遂专究西学,派赴西洋各国使馆习洋务。每上书建言,为李鸿章所赏。累保道员。光绪七年(1881),受命赴南洋与英人议鸦片专卖事,八年,参加中法、中日交涉,又被派往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后曾任轮船招商局总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精西洋语言文字,光绪五年在外曾获博士学位,又善古文辞,写有关于洋务事宜之奏议、政论颇多,时称“时务文”。所著《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另著有《适可斋纪言》、《适可斋纪行》、《东行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四六。 马建忠 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他少年时好学,通读经史。其后,他忧愤外患日深,遂专心学习西学,清廷派他至西洋各国使馆学习洋务,又于光绪二年(1876)派他随同侯选道李风苞赴英、法两国监督中国留学生之学习深造。归国后,他屡次上书对借款、修路、通商、开矿、兴学等提出建议,多被清廷采纳。后保为道员。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派他至南洋与英国商议鸦片专卖一事。他认为鸦片流毒剧烈,当逐步禁绝,不可专重税收。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内乱,直隶总督张树声命马建忠及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兵舰前往观变。清军抵仁川时,日本海军已先至。马建忠亲赴日舰用言辞缓稳日军,随即请清廷急速增援。由于他筹划细密,终将乱事平息,使朝鲜国王得以复位。他归国后,朝鲜又发生内乱,日军抢先进入朝鲜,最后酿成中日战争,中国以失败告终。马建忠对此十分悲愤。马建忠博学善文,尤精通英语,兼通法语及希腊、拉丁语。他认为,西洋各国都有研究文法之专著,而中文虽有行文之章法规矩,但缺乏条理性之归纳,从而使初学者在领会文章训诂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遂撰写《文通》(后又称《马氏文通》)一书,用外文中的词法、句法为线索,用以印证中文典籍,并指出何者相同,何者不同。书中例证详审,使初学者对中文的词性、句子结构等有所领悟,写作时得以顺理成章。同时,在学习外文时也可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出书后,甚受读者欢迎,都认为本书为古今特创之作。《文通》在今日对学习古汉语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