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韩愈
释义

韩愈(768—824)唐怀州修武南阳(今河南修武东北)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字退之。因韩氏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随堂兄会居。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而以儒学为主。贞元进士。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刘禹锡结友。曾上书谏宫市之弊,贬阳山县令。永贞元年(805),遇赦迁江陵法曹参军,途中待命,著《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提出自尧至孟轲一脉相承的“道统”说,以道统继承者自任。宣传儒家“仁”、“义”学说,阐扬《大学》“修齐治平”思想,肯定君、臣、民的上下等级秩序与分工。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指斥佛老不父不君,乃夷狄之法,不足为用。反对王叔文、王伾等人改革。元和后,历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等。作《进学解》,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的治学之道;又作《师说》,主张学无常师。力主统一,反对割据。十二年,随裴度平淮西之乱,擢为刑部侍郎。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陈历代崇佛之祸,辨华夷之别,被贬为潮州刺史。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为古文运动之滥觞,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卒谥文。有《韩昌黎集》。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双亲早丧,“家贫不足以自活”,由嫂抚养。自幼刻苦学习,熟读儒家典籍。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永贞元年(805)赦还以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曾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思想上尊儒反佛、道,构造了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的“祖统”,强调儒家思想在时间上早于佛老,为华夏正统思想,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原道》)。并以自己为“道统”继承人。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思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并阐扬《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指出“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原道》),佛之道也是“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同上)。信天命,认为“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与卫中行书》),“人生由命非由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因为顺乎在天,所以“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其初”(《答陈生书》)。但亦有“未知夫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上孝功崔虞部书》)的疑问。又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原人》)。肯定鬼神的存在,“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原鬼》)。鬼神有赏罚能力,出现违天逆伦的事,则“鬼有形(一作托)于形,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同上)。主张搞祭天、祀祖,认为“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原道》)。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情三品”说,说“与生俱生”的人性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同上)。但又曾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的合理见解。还提出“接于物而生”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性相对应,亦分为三品,主张控制情欲,使之适“中”,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以为历史是由圣人安排造就的,圣人教人“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除禽兽,发明衣、食、房、器、药,制定礼乐刑政,断言“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封建中央集权。提倡忠君,认为君只有权利,民只有义务:“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改之民者。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原道》)主张除弊抑暴、礼法兼备,但维护成法,反对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构思新奇,风格雄劲,气势奔放,语言精警;其诗气势壮阔,新奇险怪,笔力雄健。开“以文为诗”风气,对宋诗影响很大。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因袭模拟,强调“唯陈言之务去”。并从文学的抒情特征出发,提出“不平则鸣”的理论。有《昌黎先生集》。今人整理、校注的《韩昌黎文集校注》所收较完备。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谥文,因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三岁而孤,由兄韩会抚育。自幼备受艰辛,少即究心古训,通习六艺。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三上吏部试不入选,乃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十九年,因上书论事得罪权要,贬阳山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迁为职方员外郎。七年,坐事降为国子博士。十二年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次年召拜国子祭酒。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抚王廷凑兵变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四年冬卒于长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同为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出以先秦两汉古文为创作标准,“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认为要写出有充实内容的作品,首先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为文既强调创新,“唯陈言之务去”(均见《答李翊书》),又力求平易晓畅,“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创造出一种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并造就了一大批古文作者。苏轼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誉之,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甚巨。其散文在继承秦汉散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骈文长处和古今语言精华,形成了气势充沛、雄奇奔放、纵横开阖、奇偶交错的风格。后人谓其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其名篇甚多,《原道》、《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可为代表。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亦有咏怀述志、咏物纪行之作,如《山行》、《秋怀》等。其诗风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如《南山》、《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然《杏花》、《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诗则不乏自然清新之态。又好“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入诗,且多发议论,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影响极大。叶燮云:“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有《韩昌黎集》。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六八七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卷六三九李翱《韩公行状》,《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六。宋洪兴祖有《韩子年谱》。

韩愈  768—824

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号是“文”,又被称为韩文公。他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7岁攻读,13岁便能写文章。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几经求仕,屡受挫折。曾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过观察推官、节度推官。直到贞元十八年(802)才谋得一个四门博士的官职。艰难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的阅历。贞元十九年(803),迁监察御史,不久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权臣,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宪宗继位,被任为江陵法曹参军,不久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的叛乱,为行军司马。得胜回朝,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宪宗迎佛骨,韩愈深恶痛绝,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继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因平息镇州兵乱有功,升为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次年,病逝长安。终年57岁。他在政治上,提倡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秉笔直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间,政绩裴然。但他激烈反对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又表现出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在思想上,维护儒家道统,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学上,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和惟陈言之务去,力求革新文体,适合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内容。他撰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战斗性的散文,其文名篇甚多,雄奇奔放,丰富多彩,被誉为“唐宋八家之首”。在他的倡导和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运动,给散文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多种风格,或雄劲奇险,或质朴清新。其诗散文化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于李、杜之后,开创了一个新诗派。韩诗追求新奇,强调“以文为诗”,难免流于险怪,也影响了诗的韵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相关词:
  • 韩愈谏迎佛骨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