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
释义 |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元末北方农民大起义。因起义者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故又称红巾军大起义。领袖韩山童,原籍栾城(今河北栾城西),其祖父因传播白莲教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领袖刘福通,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刘福通均为北方白莲教首领。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蒙古贵族集团穷奢极欲,肆意挥霍;蒙汉地主阶级巧立名目,残酷剥削;加之水旱灾害与饥荒瘟疫,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治河,进一步加重了人民负担。元政府滥发纸钞,造成物价飞腾。人民除了造反别无生路。韩山童、刘福通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起义。他们利用白莲教积极组织群众,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鼓舞人们战胜黑暗,争取光明。同时,又利用汉族人民的民族情绪,宣传韩山童实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他们乘贾鲁治河之机,传播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将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挖的黄陵冈(今山东曹县东南)黄河故道。石人一挖出,消息四传,人心浮动。韩山童、刘福通见起义时机成熟,遂于至正十一年五月,在颍州颍上县(今属安徽)聚集教徒三千余人准备起事。不料消息走漏,官军赶来,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韩林儿乘间逃走。刘福通等奋力突围,攻下颍州城。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前来镇压,但迫于起义军声势,不战自溃。起义军迅速占领毫州(今安徽亳县)、项城(今河南沈丘)、朱皋(今河南固始西北)、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汝宁(今河南汝南)、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在这次起义影响下,徐寿辉、彭莹玉、芝麻李、布王三、孟海马、郭子兴等也相继在各地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正月,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都毫州,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十二月,元军攻占毫州,都城迁至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秋,大宋军势力再起。八月,在许州(今河南许昌)、毫州、太康、嵩州(今河南嵩县)、汝州(今河南临汝)等地,连连取胜。九月,大宋军将领李武、崔德西进潼关。自至正十七年始,大宋军分路北进。刘福通率主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毛贵由山东入河北;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趋关中;关先生、破头潘绕道山西,取大都(今北京)。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克汴梁,定为都城,军威大振。但其余几路北伐并未成功。西路白不信在凤翔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所败,李喜喜率余众入四川。中路关先生等克大同,奔塞上,取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焚元宫阙,继又东进辽阳。东路毛贵挺入河北,直逼大都,但孤军无援,兵败柳林(今北京通县南),又退回山东。毛贵为部将赵均用所杀。至正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率大军围攻汴梁,刘福通坚守百日,城破走安丰。形势自此急转直下。至正二十三年春,降元的张士诚遣部将吕珍围安丰,朱元璋率部救援,迎韩林儿、刘福通至滁州(今安徽滁县)。至正二十六年,廖永忠奉朱元璋命迎韩林儿等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船沉,韩林儿等死于江中。大宋政权覆亡。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